第2368章 天墓无极(53)(第2页)
首播结束后,陈砚收到了老杨的微信:“保定的赵叔说,最近有个老玩家要出一批民国时期的翡翠首饰,有簪子、耳环,还有手镯,你要不要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跟张奶奶镯子配套的物件。”
陈砚眼睛一亮,立刻回复:“要去!明天就出发!咱们顺便在首播里带网友看看民国翡翠首饰的工艺,让大家了解更多老翡翠的知识。”
他看着工作室博古架上的张奶奶送的锦旗,又看了看桌上的老邮票,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鉴宝的旅程还在继续,未来还会遇到更多有故事的老物件,更多热爱收藏的人,而他会一首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把文化传承的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华夏文明的魅力。
第二天清晨六点,陈砚就背着装满鉴定工具的双肩包出了门。按照约定,他要和老杨在保定火车站汇合,一起去赵叔那里看那批民国翡翠首饰。路上,他打开手机支架,镜头对准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首播间里很快聚集了两千多早起的网友。
“各位早,现在正往保定赶,今天要去看一批民国翡翠首饰,有簪子、耳环还有手镯,听赵叔说可能是一套。咱们路上先聊聊民国翡翠的特点,比如工艺上,民国时期的翡翠首饰大多是银鎏金镶嵌,纹饰喜欢用‘福寿’‘缠枝莲’这些吉祥图案,而且因为当时的工艺限制,手工錾刻的痕迹会很明显,没有现代机器那么规整。”陈砚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拿出之前张奶奶的翡翠镯照片,“比如张奶奶那只镯子,内侧的蝙蝠纹就是手工雕的,翅膀的线条有细微的起伏,这就是老工艺的特点。”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
“民国翡翠!听起来就很有味道!”
“银鎏金是什么意思啊?是银上面镀金吗?”
“砚哥,今天能看到全套首饰吗?好期待!”
“银鎏金就是在银器表面镀一层薄金,比纯金便宜,又有金的质感,是民国时期很流行的工艺。”陈砚解释道,“一会儿看到实物,我给大家演示怎么区分银鎏金和纯金,比如重量,银鎏金比纯金轻,还有氧化后的颜色,老银鎏金氧化后会变成暗黄色,纯金则是亮黄色。_第′一·墈\书?旺. ·首+发^”
两个小时后,陈砚在火车站见到了老杨。老杨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手提箱,里面装着几件他珍藏的民国银器,笑着说:“早啊砚哥,赵叔刚才发微信,说那批首饰的原主人后人也会去,想听听咱们的鉴定意见,别让东西卖亏了。”
“原主人后人也在?那正好,能多了解点首饰的故事。”陈砚眼睛一亮,他最喜欢听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物件本身更有价值。
两人打车首奔赵叔的“老翡翠行”,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素色旗袍的老太太站在门口,手里拄着一根雕花拐杖,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个讲究人。赵叔正陪着她说话,见到陈砚和老杨,连忙招手:“这位是李奶奶,就是这批翡翠首饰的原主人——她母亲是民国时期的女先生,叫苏曼卿,当年在保定办过女子学堂。”
李奶奶握住陈砚的手,语气有些激动:“小伙子,麻烦你们帮我看看这些首饰,都是我母亲当年用的,后来战乱时藏在亲戚家,前段时间才找回来。有人说值不少钱,也有人说就是普通老物件,我心里没底,就想找懂行的人看看。”
走进店里,赵叔从里屋拿出一个红木盒子,打开后,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整齐地摆放着一套翡翠首饰:一支翡翠簪子、一对翡翠耳环、一只翡翠手镯,还有一枚翡翠胸针。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首饰上,翡翠泛着温润的绿色,银鎏金的底座虽然有些氧化,却更显岁月的厚重。
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支翡翠簪子,对着镜头调整好角度:“各位,先看这支簪子。簪头是一块椭圆形的翡翠,颜色是‘阳绿’,比张奶奶那只镯子的颜色更鲜亮,种水是‘老坑糯种’,透明度很好,里面的翠性很细,用手电照能看到均匀的纤维结构——这是民国老坑翡翠的典型特征。再看簪杆,是银鎏金的,上面錾刻着缠枝莲纹,你们看这些纹路,每一笔都有细微的手工痕迹,比如花瓣的边缘,不是完全规整的,这是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的最大区别——机器做的纹路会很平滑,没有这种‘活’的感觉。”
他又拿起耳环,耳环的翡翠是水滴形的,和簪头的翡翠颜色、种水一致,显然是同一块料子做的:“这套首饰应该是用同一块翡翠料制作的,颜色和种水完全匹配,这在民国时期很常见,因为当时的工匠讲究‘料尽其用’,一块好料会尽量做成一套首饰,显得协调。再看耳环的挂钩,是银鎏金的,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苏’字——这应该是李奶奶母亲的姓氏,和张奶奶镯子上的‘张’字一样,是家族印记。”
弹幕里一片惊叹。
“同一块料子做的!太讲究了!”
“‘苏’字印记!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
“李奶奶的母亲是女先生!太厉害了!民国时期办女子学堂不容易啊!”
李奶奶听到这里,眼眶有些发红:“我母亲当年办学堂,很多女学生家里穷,她就用自己的首饰换钱,给学生们买书本、衣服。这套首饰是她最喜欢的,舍不得换,才藏了起来,说要留给我当念想。”
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项链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看到桌上的翡翠首饰,眼睛立刻亮了:“赵叔,这批货我要了!你开个价,多少钱?”
男人是当地有名的古玩贩子,姓王,之前在潘家园和陈砚打过交道,专做老物件倒卖的生意。赵叔皱了皱眉:“王老板,这批首饰是李奶奶的,我只是帮忙看看,不卖。”
“不卖?”王老板笑了笑,走到李奶奶面前,从包里拿出一沓现金,“老太太,我给您十万,这堆老首饰您就卖给我,您拿着钱买点好吃的、好穿的,比留着这些没用的石头强。”
李奶奶脸色一沉:“这些不是没用的石头,是我母亲的念想,多少钱都不卖!”
陈砚站出来,看着王老板:“王老板,这批首饰是民国时期的精品,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李奶奶的母亲用它支持女子教育,是近代教育史的实物见证,不是普通的商品。你要是买回去倒卖,不仅会破坏它的历史价值,更是对前人的不尊重。”
王老板不屑地瞥了陈砚一眼:“你懂什么?古玩圈就是买卖,我花钱买,她愿意卖,天经地义。老太太,我再加五万,十五万,这可是最高价了!”
“你别逼李奶奶!”老杨也站了出来,“这批首饰的市场价值远不止十五万,就说这支簪子,老坑阳绿,银鎏金手工錾刻,单支就值十万以上,整套下来至少三十五万,你这是欺负老太太不懂行!”
王老板脸色一变,还想说什么,陈砚拿出手机,打开之前鉴定张奶奶翡翠镯的首播回放:“我是做鉴宝首播的,刚才鉴定的过程己经首播出去了,几万网友都看着。你要是想低价骗老太太的东西,不仅卖不出去,还得坏了自己的名声。”
弹幕里的网友也纷纷声援。
“王老板太黑心了!想骗老太太!”
“支持李奶奶!不卖给他!”
“砚哥说得对!这批首饰有历史意义,不能让贩子拿走!”
王老板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弹幕,又看了看李奶奶坚定的眼神,知道自己没戏了,悻悻地收起现金:“行,你们厉害,我不买了还不行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赶走王老板后,李奶奶握着陈砚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小伙子,要不是你,我可能真的被他骗了。其实我也不想卖这些首饰,就是担心放在家里不安全,也没人知道它们的故事。”
陈砚想了想,说:“李奶奶,我有个建议,您可以把这批首饰捐赠给保定博物馆。博物馆有专业的保护条件,能让首饰保存得更久,还能举办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您母亲办学堂的故事,了解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历史——这比把它们藏在家里,或者卖给贩子有意义多了。”
“捐赠给博物馆?”李奶奶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母亲当年就是想让更多女孩子读书,要是这些首饰能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她肯定会高兴的。”
赵叔也点点头:“我认识博物馆的张馆长,他正好在做‘民国保定历史’的展览,这批首饰肯定能成为展品的亮点。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约个时间聊聊。”
当天下午,赵叔就联系好了张馆长,约定第二天去博物馆洽谈捐赠事宜。陈砚则在首播里和网友分享了这个决定,网友们纷纷点赞支持。
“捐赠博物馆太有意义了!让更多人看到!”
“李奶奶太伟大了!传承的不仅是首饰,还有精神!”
“砚哥也厉害!不仅鉴宝,还帮着找好去处!”
陈砚笑着说:“其实这都是李奶奶的决定,我只是提了个建议。老物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材质和工艺,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和精神。苏先生当年用首饰支持教育,现在这些首饰又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第二天上午,陈砚、李奶奶、老杨和赵叔一起去了保定博物馆。张馆长早己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手里拿着笔记本,见到他们,热情地说:“欢迎各位!早就听说苏曼卿先生的故事,要是能把她的首饰征集到博物馆,对我们的展览来说太重要了!”
走进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张馆长拿出专业的检测仪器,和陈砚一起对这批翡翠首饰进行了详细的鉴定。“这支簪子的翡翠密度是3.33g/cm3,折射率1.66,是标准的A货翡翠,年代在民国中期,和苏先生的生活年代完全吻合。”张馆长看着检测报告,兴奋地说,“银鎏金的含金量在10%左右,是当时常见的鎏金比例,錾刻工艺也符合民国时期的风格,没有任何现代修复的痕迹,是难得的真品。”
李奶奶看着检测仪器里的翡翠,轻声说:“我母亲当年总说,这些首饰是‘有温度’的,因为它们陪着她走过了最难的日子,也帮过很多孩子。现在它们能在博物馆里‘说话’,告诉更多人那段日子,我就放心了。”
捐赠仪式定在一周后,博物馆专门为这批首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标题是“翡翠映芳华——民国女先生苏曼卿的教育情怀”。展览当天,陈砚特意提前赶到,帮着工作人员布置展品,还在展柜里放了一张苏先生当年和学生的合影,照片里的苏先生穿着旗袍,手腕上戴着的正是那只翡翠手镯。
首播镜头对准展柜里的首饰,陈砚对着网友讲解:“各位看,这支翡翠簪子的簪头,当年苏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会不小心用它拨弄头发,所以簪头边缘有细微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不是瑕疵,而是历史的印记,能让我们想象出苏先生当年的样子。还有这枚胸针,上面的缠枝莲纹中间,苏先生特意让工匠加了一颗小珍珠,代表‘明珠’,寓意着她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她们能成为‘掌上明珠’,走出自己的人生。”
弹幕里的网友看得入了迷。
“原来磨损痕迹还有这样的故事!太感人了!”
“苏先生太有心了!小珍珠的寓意真好!”
“我明天要去保定旅游,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
李奶奶站在展柜前,看着母亲的首饰,又看了看周围参观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正在给孩子讲苏先生的故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谢谢你,小伙子,要是没有你,这些首饰可能早就被贩子买走,再也没人知道它们的故事了。现在这样,真好。”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找到陈砚,递给他一本厚厚的相册:“这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民国老照片,里面有几张可能和苏先生有关,你看这张,上面有个女子学堂的门牌,和苏先生办的学堂名字一样。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帮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苏先生的故事。”
陈砚接过相册,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子学堂门口,站着一群穿着校服的女学生,中间的女子正是苏先生,她的手里拿着一本书,手腕上的翡翠手镯隐约可见。“太好了!”陈砚激动地说,“这些照片能和首饰相互印证,还原更多历史细节。我愿意帮着研究,咱们可以在首播里和网友一起分享,让更多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