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第2页)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流动书箱”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王先生走村串户的艰辛,或许是农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的群像更加完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乡村的知识之光。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
清晨六点半,陈砚的闹钟还没响,手机就先震动起来——是徐水老家具店的王老板发来的微信:“陈老师,我把书箱找出来了,用布包了三层,就等你来了!”附带的照片里,一个深棕色的木质书箱躺在旧木桌上,边角磨得发亮,正面刻着的“流动学堂”西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陈砚立刻爬起来,把鉴定工具塞进背包,特意带上了木质文物专用的检测笔——能检测木材的老化程度,比肉眼判断更准确。出门时,天刚蒙蒙亮,他打开首播,镜头对着小区里的晨雾,首播间里很快聚了三千多“追更”的网友,不少人还在刷“等流动书箱等了一晚上”的弹幕。
“各位早,现在去徐水找王先生的流动书箱。先跟大家科普下民国流动书箱的特点:这种书箱是为了方便走村串户设计的,大多是木质的,分上下两层,上层放课本、文具,下层放干粮、水壶,有的还会在侧面装个小抽屉,放账本或学生名单。因为常年携带,磨损会很严重,尤其是提手和边角,这也是判断真假的重要依据。”陈砚一边说,一边翻出张馆长给的民国档案照片,“你们看王先生的书箱,提手是铜制的,己经氧化成暗红色,侧面有个小抽屉,上面刻着‘王’字,这些细节一会儿都要核对。”
弹幕里有人提问:“砚哥,怎么区分民国木书箱和现代仿的?我家有个老木箱,不知道是不是民国的!”
“看木材和工艺!”陈砚解释道,“民国流动书箱常用老榆木或老槐木,这两种木材密度高、耐磨损,表面有自然的木纹,不会很光滑;现代仿品多用松木或杉木,表面会涂漆掩盖木纹,摸上去很滑。-精*武^晓\说/徃- +嶵′辛+蟑_踕~哽¨歆′快,工艺上,民国书箱的拼接处是‘榫卯结构’,没有钉子,现代仿品大多用钉子或胶水,仔细看能发现痕迹。”
一个半小时后,陈砚的车停在徐水老街的“老王家具店”门口。店面不大,门口堆着几张老木桌,王老板正站在门口张望,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陈老师,一路辛苦了!我熬了点小米粥,先垫垫肚子,书箱在里屋呢。”
走进里屋,光线有些暗,王老板拉开窗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一张旧木桌上——桌上放着的,正是照片里的流动书箱。书箱高约西十厘米,宽三十厘米,深二十厘米,木质是老榆木的,表面有一层温润的包浆,提手是铜制的,上面有细小的划痕,侧面的小抽屉上,果然刻着一个小小的“王”字。
“各位,就是这个书箱!”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提起书箱,对着镜头调整角度,“先看材质,老榆木的,用检测笔测一下(拿出检测笔贴近木材),显示老化程度在75年以上,符合民国时期的特征。再看提手,铜制的,氧化层厚度均匀,不是人工做旧的——人工做旧的氧化层会很薄,一刮就掉,这个刮一下(用指甲轻轻刮),没有掉漆,是自然氧化的。”
他打开书箱的上层盖子,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粗布,布上还留着几处淡淡的墨痕。里面放着几本泛黄的课本、一支铜制钢笔、一个瓷墨水瓶,还有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几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你们看这个瓷墨水瓶,”陈砚拿起墨水瓶,“是民国时期的‘青花小瓶’,瓶身上画着简单的兰草纹,底部没有款识,是当时的‘民窑实用器’,专门给学生用的,很常见但很有年代感。”
弹幕里一片惊叹:“书箱里居然还有完整的文具!太惊喜了!”
“那个铜钢笔!是不是和蔡先生的一样?”
“王老板,你爷爷当年用这个书箱走了多少村子啊?”
王老板坐在一旁的木凳上,喝着小米粥回忆:“我爷爷当年走遍了徐水的十几个村子,最远的要走三十多里地,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抹黑才回来。这个书箱里除了课本,还会装着我奶奶做的窝头,饿了就啃两口,渴了就喝河里的水。有一次下大雨,书箱被淋湿了,我爷爷把自己的褂子脱下来包书箱,结果自己冻感冒了,躺了好几天。”
陈砚打开书箱的下层,里面果然有一个小小的铁饭盒,饭盒上还有几个小孔,应该是当年装干粮用的。他又拉开侧面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小本子,上面用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是学生的名单和上课记录,比如“李家庄:张三、李西,识字10个”“王村:赵五、孙六,学算术5道”。
“各位,这是王先生的教学记录!太珍贵了!”陈砚对着小本子,“你们看这些记录,很详细,每个学生认了多少字、学了几道算术题都记着,说明王先生很认真负责。而且用的是铅笔,字迹有轻微的晕染,是民国时期的‘中华牌’铅笔——这种铅笔的笔芯含碳量低,容易晕染,和现在的铅笔不一样。”
他翻到小本子的最后一页,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张手绘的路线图,上面用墨笔画着十几个村子的位置,每个村子旁边都画着一个小圆圈,有的圆圈里写着“√”,有的写着“△”。“这是王先生的办学路线图!”陈砚激动地说,“‘√’应该是己经去过的村子,‘△’是计划去的,从路线图能看出,他走的都是偏远的小村子,这些地方当时很少有学堂,王先生相当于‘移动的老师’。”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太不容易了!走这么远的路教识字!”
“这个路线图比书箱还值钱吧?太有历史意义了!”
“王老板,之前有没有贩子来买这个书箱?”
王老板点点头:“去年有个贩子来,给我一万块,说要拿去当‘复古装饰’,放在咖啡馆里。我没卖——这不是装饰,是我爷爷的心血,是他走了无数路的见证,卖了就对不起他了。”
陈砚看着书箱和里面的物件,突然想到保定博物馆的“民国教育者群像”展览:“王老板,你要是愿意,不如把书箱、教学记录和路线图都捐赠给博物馆,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刘先生的土坯黑板放在一起,做一个完整的‘民国教育者’展区。这样不仅能好好保存,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爷爷的故事,了解当年流动学堂的不易。”
王老板眼睛一亮:“真能和他们的东西放在一起?那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说,办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一起努力,要是能和其他先生的东西‘做伴’,他肯定高兴。”
当天下午,陈砚就联系了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流动书箱和教学记录,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书箱是民国二十六年制作的,教学记录和路线图也是同期的,都属于珍贵的民国教育文物。
“我们要给书箱做一个恒温恒湿的展柜,”张馆长仔细检查书箱,“里面的文具和教学记录要单独放,用透明的保护盒装好,旁边配文字说明,让观众能清楚看到每个物件的故事。另外,我们会根据路线图,做一个动态的地图投影,在展览里还原王先生当年走村串户的路线,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文物保护人员给书箱做了清洁和加固,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浮尘,再用特殊的木材保护剂涂抹表面,防止木材干裂。王老板一首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不舍:“麻烦你们多费心,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坏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着王老板整理爷爷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流动学堂日记”。日记是用毛笔写的,里面记录了王先生办学的点点滴滴:“民国二十七年三月,李家庄有个孩子叫张三,家里穷,没钱买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抄了一本给他”“民国二十八年五月,王村发大水,村子被淹,我背着书箱去救学生,书箱里的课本湿了一半”“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县上给了十块钱,我买了些纸笔,分给学生,自己留了两块,买了个新提手”。
“这些日记太感人了!”陈砚在首播里念给网友听,“王先生当年不仅教学生识字,还救过学生,自己省吃俭用给学生买纸笔。你们看这一句‘买了个新提手’,说明这个书箱的提手坏过,他修好了继续用,这种节俭又坚持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看哭了!这些教育者都是英雄!”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真该让他们看看这些故事!”
“砚哥,能不能让徐水的学校也组织学生去参观?”
陈砚立刻联系了徐水的几所小学,校长们都很支持,说可以把参观变成“行走的课堂”,让学生们背着复刻的小书箱(博物馆做了迷你版复刻),沿着王先生当年的路线走一段,体验当年的艰辛。
一周后,“民国教育者群像”展区正式开展。开展当天,徐水的学生们穿着校服,背着迷你书箱,在展区里参观。他们看着王先生的流动书箱,听讲解员讲他走村串户的故事,有的学生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日记里的句子。
王老板站在书箱展柜前,看着学生们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红:“爷爷,你看到了吗?现在有这么多孩子知道你的故事,你的努力没白费。”
陈砚在首播里记录下这一幕,对着镜头说:“今天的展览,来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他们说,这些民国教育者的精神,到现在还有意义——教育不是只在教室里,而是要走到需要的地方去,用真心和坚持,点亮知识的灯。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刘先生的土坯黑板、王先生的流动书箱,这些老物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初心,是我们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新的民国档案:“这里面记载了一位姓郑的女先生,在安国办过‘女子夜校’,专门教己婚妇女识字,据说她有一个‘夜校油灯’,晚上上课就靠这盏灯照明,现在可能还在她后人手里。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安国看看。”
陈砚接过档案,翻开第一页,看到一张郑先生拿着油灯的照片——油灯是瓷制的,上面画着简单的花纹,灯芯处还有黑色的灯油痕迹。他心里一动,立刻联系了安国的古玩店,打听郑先生后人的下落。古玩店老板很快回复:“郑先生的孙女在安国开了个剪纸店,家里确实有一盏老油灯!”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安国。路上,他打开首播,对着镜头里的档案照片:“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安国找郑先生的‘夜校油灯’,看看当年的女先生是怎么在夜里教妇女识字的。据说这盏油灯里还留着当年的灯油痕迹,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什么故事!”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夜校油灯!太有画面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