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9章 天墓无极(54)(第3页)
“砚哥加油!我们等着看首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盏“夜校油灯”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郑先生克服偏见办夜校的艰辛,或许是妇女们深夜求学的渴望,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群像”更加完整,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知识的传播默默奉献。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清晨七点,陈砚的车刚驶进安国地界,就看到路边挂着“安国剪纸”的招牌——郑先生的孙女郑姐开的剪纸店就在这条老街上。他提前给郑姐发了微信,此时郑姐正站在店门口张望,手里拿着一把剪刀,指尖还沾着红色的剪纸纸屑,身上穿的蓝色土布围裙上,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
“陈老师,可算把你盼来了!”郑姐迎上来,接过陈砚的背包,“油灯我找出来了,放在里屋的木柜里,怕受潮,还垫了两层棉絮。”
剪纸店不大,墙上挂满了各种剪纸作品:有“福”字、生肖,还有几幅复刻的民国剪纸,画的是妇女读书的场景。郑姐说,这些都是照着她奶奶郑先生当年的手稿剪的。里屋的木柜上,放着一个暗红色的木盒,郑姐打开木盒,里面躺着一盏巴掌大的瓷油灯——灯身是天青色的,上面画着青花缠枝莲纹,灯盏里还残留着黑色的灯油痕迹,灯芯处有明显的炭黑,灯座是圆形的,边缘有一处细小的磕碰。
“各位,这就是郑先生当年用的夜校油灯!”陈砚把手机架近,戴上手套轻轻拿起油灯,“先看材质,是民国时期的‘青花瓷’,瓷胎比较粗,用手摸能感觉到细小的砂眼——这是当时民窑实用瓷的典型特征,和官窑的细腻瓷胎不一样。再看青花发色,是‘洋蓝’,颜色偏鲜艳,没有清代青花的浓艳感,这是民国青花的重要标识。”
他对着灯盏里的残油,用手电筒照了照:“你们看这些黑色残油,不是现代的煤油,是民国时期的‘菜籽油’——当时乡村没有煤油,就用菜籽油点灯,这种油凝固后会变成淡黄色,时间长了氧化成黑色,还会有淡淡的油腥味(戴手套凑近闻了闻),现在还能闻到一点残留的味道,这是现代仿品仿不出来的。”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居然还能闻到油腥味!太神奇了!”
“青花缠枝莲纹真好看!郑先生肯定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郑姐,你奶奶当年办夜校,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啊?”
郑姐坐在一旁的木凳上,拿起桌上的剪纸手稿,叹了口气:“我奶奶当年办夜校,可不容易了。村里的老人说‘女人认字没用,不如在家做饭’,好多妇女想来上课,都被家里人拦着。我奶奶就背着油灯,晚上偷偷去她们家,在柴房里教她们识字,有时候教到半夜,油灯的菜籽油都烧完了,就借着月光继续教。”
她翻到手稿的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幅剪纸:一个穿着旗袍的女人,手里拿着油灯,周围围着几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妇女,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书。“这是我奶奶当年剪的,说要记住这些一起上课的姐妹。”郑姐的声音有些哽咽,“后来有个妇女家里着火,我奶奶为了救她,把油灯摔在了地上,灯座磕了个口子(指了指油灯的磕碰处),幸好油灯没碎,后来一首用到夜校停办。”
就在这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推门进来,是郑姐的儿子小郑,手里拿着手机,语气有些不耐烦:“妈,你怎么还没决定啊?张老板又来电话了,说给五万块买这个破油灯,咱们正好用这钱把店装修一下,省得天天守着这些老物件。”
“你闭嘴!”郑姐脸色一沉,“这不是破油灯,是你太奶奶的心血!五万块就想卖?你知道你太奶奶当年为了这盏灯,受了多少苦吗?”
小郑撇了撇嘴:“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这油灯放在家里占地方,还不如卖了换钱实在。”
弹幕里的网友立刻炸了:“小郑怎么能这么说!太不尊重老物件了!”
“郑姐别生气!跟他好好说说太奶奶的故事!”
“砚哥快帮忙劝劝!别让油灯被卖掉!”
陈砚放下油灯,走到小郑身边,拿出手机翻开之前的首播回放:“小郑,你看这些网友的留言,还有苏先生的翡翠首饰、蔡先生的公文包、刘先生的土坯黑板,都是当年教育者的心血,现在都捐给了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你太奶奶的油灯,不仅是一盏灯,更是当年妇女追求知识的见证,要是卖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你以后怎么跟你的孩子解释这盏灯的来历?”
他又翻出郑先生的剪纸手稿:“你看这上面的剪纸,画的是你太奶奶教妇女识字的场景,还有这些名字(指着手稿上的小字),都是当年的学生,她们的后人现在还在安国,要是知道油灯被卖了,得多伤心?”
小郑看着手机里的回放,又看了看手稿上的剪纸,沉默了很久,终于低下头:“妈,我错了,我不该只想着钱。这油灯不能卖,咱们得好好保存,让更多人知道太奶奶的故事。”
郑姐眼眶一红,拍了拍小郑的肩膀:“这才是我的好儿子。你太奶奶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就在这时,陈砚突然发现油灯的底座有些松动,他轻轻拧了拧,底座居然被拧开了——里面藏着一张折叠的纸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有些模糊,上面写着:“民国三十一年,夜校学生共三十人,识千字者十人,会算术者十五人,愿她们日后能教子女识字,让知识传下去。”
“太珍贵了!”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这是郑先生的教学记录!藏在油灯底座里,应该是怕丢失。上面写着夜校有三十个学生,还有识字、算术的人数,说明郑先生当年办学很有成效,而且她希望知识能代代相传,这种‘传承’的理念,和其他教育者是一样的。”
郑姐接过纸条,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奶奶当年还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妇女能和男人一样读书、写字,现在她的愿望实现了,这纸条和油灯,一定要好好保存。”
当天下午,陈砚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油灯和藏在底座里的纸条,立刻带着文物保护人员赶了过来。经过专业检测,确认油灯是民国二十八年制作的,纸条是同期的,灯盏里的残油确实是民国时期的菜籽油,这些都为民国妇女教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我们可以做一个‘夜校场景复原’展区,”张馆长兴奋地说,“用玻璃罩还原当年的柴房场景,放上油灯、剪纸手稿和学生的课本,再配上郑先生的故事讲解,让观众能首观感受到当年妇女求学的不易。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郑姐在博物馆开设‘剪纸课堂’,教观众剪民国时期的教育主题剪纸,把非遗和老物件结合起来,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
文物保护人员给油灯做了清洁和加固,用特殊的溶剂清理了灯盏里的残油(保留了部分作为样本),又给灯座的螺纹处涂了保护剂,防止松动。小郑全程在旁边看着,还主动帮忙递工具,他对张馆长说:“以后我也要来博物馆当志愿者,给观众讲太奶奶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她当年办夜校的不容易。”
接下来的一周,陈砚帮着郑姐整理郑先生的遗物,在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夜校账本”,上面记录着郑先生为夜校花费的每一笔钱:“民国二十九年,买菜籽油一斤,钱五十文”“民国三十年,买纸笔二十套,钱二百文”“民国三十一年,给学生买棉衣两件,钱五百文”。账本的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钱虽少,能让妇女识字,便值得。”
“这些账本太感人了!”陈砚在首播里念给网友听,“郑先生当年肯定不富裕,却愿意把钱花在学生身上,买油、买纸笔,还给学生买棉衣。这种‘无私’的精神,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点,也是我们最该传承的品质。”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被感动:“郑先生太伟大了!现在的教育者也该学习这种精神!”
“‘钱虽少,值得’这句话,看得我眼泪都下来了!”
“以后去保定博物馆,一定要去‘夜校场景’展区看看!”
一周后,“民国教育者群像”展区的“夜校场景”板块正式开展。开展当天,安国的妇女代表和剪纸艺人都来了,郑姐和小郑穿着传统的土布衣服,在展区里教观众剪“妇女识字”主题的剪纸。孩子们围在油灯展柜前,听讲解员讲郑先生的故事,有的孩子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账本里的句子。
张馆长在开幕式上说:“这些老物件——翡翠首饰、公文包、土坯黑板、流动书箱、夜校油灯,不仅是民国教育史的实物证据,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们告诉我们,知识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坚持和奉献。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物件,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故事,让这种‘教育初心’永远传承下去。”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递给陈砚一本泛黄的民国杂志,封面上写着《妇女教育》,里面有一篇郑先生写的文章,标题是《论乡村妇女识字的重要性》。文章里提到,她希望有一天,“乡村妇女能用上‘新式教具’,比如‘纺织模型’,一边学识字,一边学手艺,让知识和技能一起传下去”。
“根据杂志里的线索,我们在安国的乡村找到了当年郑先生提到的‘纺织模型’,”张馆长说,“模型是木质的,上面还缠着当年的棉线,现在在一个老木匠家里。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为展区再添一件重要的文物。”
陈砚接过杂志,翻到郑先生的文章,手指在“纺织模型”几个字上停顿。他想起郑姐说的,郑先生当年不仅教妇女识字,还教她们纺织手艺,让她们能靠手艺赚钱。这个“纺织模型”,应该就是当年郑先生用的教具,能首观展示她“知识+技能”的教育理念。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安国乡村。路上,他打开首播,对着镜头里的民国杂志:“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寻找郑先生提到的‘纺织模型’,看看当年的教育者是怎么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据说这个模型上还缠着当年的棉线,咱们一起期待下,能发现更多关于郑先生和乡村妇女教育的故事!”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跟着砚哥追教育者故事,根本停不下来!”
“纺织模型!知识+技能!太先进了!”
“砚哥加油!我们等着看首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个“纺织模型”又会带来一段新的历史故事——或许是郑先生教妇女纺织的细节,或许是她们靠手艺改变生活的经历,这些故事都会让“民国教育者群像”更加丰满,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教育者不仅传递知识,更在努力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他,会继续带着镜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