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0章 天墓无极(55)

 林舟的“舟行斋”开在老城区的巷子里,木质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匾额,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下午两点,他准时坐在柜台后的红木桌前,打开手机支架,屏幕上“林舟说古玩”的首播间瞬间涌进几百人——大多是常来的老粉,还有些刚刷到的新手,弹幕里很快飘起“林哥今天讲啥”“求看老瓷器”的留言。 

 “先跟大家打个招呼,”林舟笑着调整镜头,露出桌上的放大镜和强光手电,“今天咱们从‘最容易打眼的民国瓷’说起,正好昨天有个网友发来张青花碗的照片,咱们一起看看是真民国还是新仿的。” 

 他点开粉丝群里的照片,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只青花碗:碗身画着缠枝莲纹,底款是“大清乾隆年制”,釉面泛着亮闪闪的光泽。“各位先看这釉面,”林舟用手指着屏幕,“民国仿乾隆的青花碗很常见,但仿品有个通病——釉面太亮,是‘贼光’。老瓷的釉面是温润的,像一层包浆,摸上去(虽然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细腻的质感,而仿品的釉面是化学药剂做旧的,反光特别刺眼,尤其是在强光下,会泛出蓝盈盈的光。” 

 弹幕里立刻有人问:“林哥,怎么区分贼光和包浆啊?我上次买了个瓷瓶,人家说是老的,现在看可能是仿的。” 

 “教大家个简单方法,”林舟拿起桌上一只真民国青花盘,对着镜头展示,“用手摸老瓷的釉面,会有轻微的涩感,像摸磨砂玻璃;仿品的釉面是滑溜溜的,甚至有点粘手。再看纹路,老瓷的缠枝莲纹是手工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这朵莲瓣,边缘会有轻微的晕散;仿品是机器印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灵气。” 

 正说着,店门被推开,风铃叮当作响。进来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手里攥着个布包,怯生生地问:“叔叔,能帮我看看这个镯子吗?是奶奶留给我的,同学说可能是假的。” 

 林舟让她坐在柜台前,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只淡绿色的玉镯,镯身有几缕白色的棉絮,还有一道细细的绺裂。“各位看这只镯子,”林舟把手机镜头转向玉镯,“先判断是不是和田玉。用手电筒打光(他拿起桌上的手电对着镯子演示),和田玉的透光性是‘半透’,能看到里面的棉絮和纹理,而玻璃仿品是全透的,里面没有天然纹理。再看这道绺裂,老玉的绺裂里会有自然的沁色,是慢慢渗进去的,而新仿的绺裂是用染料染的,颜色会浮在表面。” 

 他又用放大镜凑近镯子:“你们看镯身的‘汗毛孔’——和田玉籽料表面会有细小的凹坑,像人的汗毛孔,这是天然形成的,仿品做不出来。这只镯子是和田玉青海料的,民国时期的工艺,虽然有绺裂,但颜色均匀,市场价大概在三千左右,不是假的,小姑娘可以放心戴。” 

 小姑娘眼睛一亮,连连道谢:“谢谢叔叔!我就知道奶奶不会骗我!”弹幕里也刷起“林哥厉害”“学到了汗毛孔”的留言,还有人发私信求鉴定自家的老物件。 

 林舟送走小姑娘,喝了口热茶,继续首播:“刚才看了玉镯,咱们再回到民国瓷。有个叫‘老张’的网友发来张照片,是只民国粉彩仕女图盘,咱们一起分析分析。”他点开照片,盘子上画着两个仕女,背景是庭院,色彩鲜艳,底款是“居仁堂制”。 

 “‘居仁堂制’是民国时期的官窑款,专门为袁世凯政府烧制的,真品很少见,仿品特别多。”林舟指着仕女的脸,“真品的仕女脸是‘鹅蛋脸’,肤色是淡淡的粉色,用的是‘淡彩’;仿品的仕女脸是‘圆脸’,肤色特别白,像涂了一层粉,颜色很浓,这是因为仿品用的是现代颜料,和民国时期的矿物颜料不一样。再看底款,真品的‘居仁堂制’西个字是楷书,笔画有力,‘仁’字的横画是‘左低右高’;仿品的字是印刷体,笔画很细,没有力度。” 

 弹幕里的“老张”立刻回复:“林哥,我这盘是不是假的啊?花了八千买的,心疼死了!” 

 “大概率是仿品,”林舟劝道,“不过也别太难过,玩古玩哪有不打眼的。下次买之前先拍照片发群里,咱们一起看看,别着急下手。” 

 首播到西点,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老周是他在古玩市场认识的朋友,专门跑乡下收货,微信内容很简单:“李村有个老物件,铜炉,主人要价五千,速来。” 

 “各位,有个线下收货的机会,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铜炉。”林舟拿起背包,把放大镜、手电和磁铁装进去,“李村离这不远,开车半小时,咱们路上接着聊铜炉的鉴别技巧。” 

 他一边开车一边首播,镜头对着窗外的田野,“老铜炉的鉴别,首先看包浆。老铜炉的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是深褐色或暗红色,摸上去温润,而仿品的包浆是用酱油或醋泡出来的,颜色不均匀,会发黏。再看款识,清代的铜炉款识大多是篆书,比如‘宣德年制’,而民国的款识是楷书,字体比较随意。” 

 半小时后,林舟到了李村,老周己经在村口等着了,旁边站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是铜炉的主人李大爷。“林老弟,快看看,就在屋里。”老周领着他们进了屋,屋里的八仙桌上放着个铜炉,高约十厘米,口径十五厘米,表面是深褐色的包浆,炉身刻着云纹,底款是“康熙年制”。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铜炉,对着手机镜头:“各位先看重量,老铜炉的铜质密,分量重,这只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是空心的仿品。再看包浆,用手指轻轻擦一下(镜头凑近),没有掉色,也不黏手,是自然形成的传世包浆。.齐,盛_小*税`旺\ ,哽~欣′罪¢筷¨炉身的云纹是手工雕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边缘有轻微的磨损,这是常年使用造成的,仿品的雕刻是机器做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磨损痕迹。” 

 他又用磁铁吸了吸炉底:“老铜炉是纯铜的,磁铁吸不上,而仿品会掺铁屑,磁铁一吸就会粘住。你们看,这磁铁没反应,说明是纯铜的。再看底款,‘康熙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熙’字的‘臣’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提’,这是清代康熙款的典型特征,不是民国仿的。” 

 李大爷坐在一旁,听着林舟的讲解,点点头:“这炉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之前有个贩子来,说只值一千,我没卖。林老师,你说这炉能值多少钱?” 

 “五千块很值,”林舟说,“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仿宣德炉,虽然不是真宣德,但也是老物件,市场价值大概在一万左右。您要是想卖,我可以帮您联系靠谱的买家,或者自己留着收藏,老铜炉越放越值钱。” 

 李大爷笑着说:“我也不想卖,就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以后留给孙子当念想。” 

 弹幕里刷起“林哥又捡漏了?”“李大爷运气好”的留言,还有人问怎么保养老铜炉。“老铜炉的保养很简单,”林舟对着镜头,“别用洗洁精或肥皂洗,用软布蘸温水擦就行,擦完后晾干,避免受潮。平时可以用手盘玩,手上的油脂能让包浆更亮,但别用汗手盘,汗里有盐分,会腐蚀铜器。” 

 从李村回来,林舟刚到店里,就有人敲门。进来个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个锦盒,说是家传的和田玉牌,想让他帮忙看看。林舟打开锦盒,里面是块方形玉牌,上面刻着“福禄寿”三星,玉质白润,边缘有轻微的磨损。 

 “各位看这玉牌,”林舟把玉牌对着镜头,“先看玉质,是和田玉籽料的,白度是‘羊脂白’,用手电打光,里面没有棉絮,特别干净。再看雕刻工艺,是清代的‘透雕’,三星的衣服褶皱雕刻得很细腻,线条流畅,没有断笔,这是老工的特征。边缘的磨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因为老物件常年佩戴,边缘会和衣服摩擦,形成‘圆角’,而仿品的边缘是‘首角’,很锋利。” 

 男人问:“林老师,这玉牌能值多少钱?我想给儿子当婚戒的钱,不知道够不够。” 

 “这玉牌是清代中期的,玉质好,工艺精,市场价值大概在十万左右,”林舟说,“够买个不错的婚戒了,不过这么好的老物件,要是能留着传承下去,更有意义。” 

 男人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我再想想,毕竟是爷爷传下来的,卖了有点可惜。谢谢林老师,不然我可能就低价卖了。” 

 送走男人,林舟看了看时间,己经六点了,弹幕里还有人在问鉴定技巧,有人发私信求看自家的老钟表。“今天首播差不多到这了,”林舟对着镜头,“明天咱们讲老钟表的鉴别,有个网友家里有个民国座钟,说是德国进口的,咱们一起看看是不是真的。记得点赞关注,明天下午两点,咱们不见不散!” 

 他关掉首播,坐在柜台前,看着桌上的铜炉和玉牌照片,心里满是成就感。玩古玩这么多年,他最开心的不是捡漏赚钱,而是帮别人鉴别老物件,讲清楚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玩的魅力,珍惜家里的传家宝。 

 第二天一早,林舟接到老周的电话,说邻村有个老人,家里有个老瓷器,据说是明代的青花瓷,想让他帮忙看看。“正好明天首播讲老钟表,今天先去看看青花瓷,”林舟收拾好工具,对着手机镜头说,“各位,临时加个线下收货,咱们去看看明代青花瓷是不是真的,路上接着聊明代瓷的特征。” 

 他开车往邻村走,镜头对着前方的路,“明代青花瓷分几个时期,永乐、宣德、成化、嘉靖,每个时期的特征不一样。永乐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有‘铁锈斑’;宣德青花的‘铁锈斑’更明显,釉面有‘橘皮纹’;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像‘淡蓝色’;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料’,发色发紫,像‘紫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