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0章 天墓无极(55)(第2页)
到了邻村,老人家里很简陋,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桌上放着个青花瓷碗,碗身画着鱼藻纹,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林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各位,这碗的青花发色有铁锈斑,釉面有橘皮纹,看起来像宣德青花,但有个问题——碗身的鱼藻纹是‘现代画法’。宣德时期的鱼藻纹,鱼的眼睛是‘小圆点’,而这碗的鱼眼睛是‘椭圆形’,是现代仿品的特征。再看底款,‘宣德年制’的‘德’字没有中间的一横,这是对的,但字体是‘宋体’,宣德时期的字体是‘楷书’,不是宋体,所以这碗是现代仿品,值不了多少钱。”
老人叹了口气:“之前有人说能值几万,我还以为是真的。谢谢你啊,林老师,不然我就被骗了。”
“没事,”林舟安慰道,“玩古玩最重要的是开心,别太在意值多少钱。以后有老物件,先找懂行的人看看,别轻易相信贩子的话。”
从老人家里出来,林舟收到网友“小李”的私信,说家里有个民国座钟,想让他明天首播时鉴定。“各位,明天的首播有素材了,”林舟对着镜头,“小李说座钟是德国进口的,上面有‘西门子’的标志,咱们一起看看是不是真民国的,顺便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钟表。”
他开车回店,路上还在首播,回答网友的问题,比如“老瓷器怎么保养”“老铜炉怎么盘玩”“和田玉怎么区分籽料和山料”。/咸¢鱼\看+书¨惘. ¢更-薪.最^全_回到店里,他整理好今天的收获,把明代青花瓷碗的照片发到粉丝群,提醒大家注意仿品的特征,又准备好明天鉴定老钟表的工具——放大镜、游标卡尺、手电筒,还有一本《民国钟表图鉴》。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说有个收藏家手里有批民国时期的老邮票,想让他帮忙看看真伪。“正好下周可以讲老邮票,”林舟回复,“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邮票。”
他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满是期待。玩古玩的乐趣,不仅在于遇到珍贵的老物件,更在于把鉴别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少走弯路,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明天的老钟表鉴定,下周的老邮票鉴别,还有更多未知的老物件在等着他——这就是林舟的日常,平凡却充实,在鉴宝和科普中,传承着古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天下午两点,林舟准时打开首播,桌上己经摆好了那只等待鉴定的民国西门子座钟——是网友“小李”一早送过来的,黄铜底座,玻璃罩有些磨损,钟面上的罗马数字还清晰,指针停在三点十分的位置。
“各位看这只座钟,”林舟把手机镜头对准座钟,调整到最佳角度,“首先判断是不是民国时期的德国西门子产品。先看底座的品牌标志,”他用放大镜凑近底座侧面,“这里有个小小的‘siemens’钢印,字体是民国时期的‘花体字’,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钢印边缘有轻微的氧化痕迹,这是老物件的特征。如果是现代仿品,钢印字体是印刷体,边缘很光滑,没有氧化。”
他又打开座钟的后盖,露出里面的黄铜机芯,齿轮上还残留着淡淡的机油痕迹:“再看机芯,民国西门子座钟的机芯是‘黄铜手工打磨’的,齿轮边缘有细微的手工痕迹,比如这个齿轮的齿尖,不是完全规整的;现代仿品的机芯是机器压制的,齿轮边缘特别光滑,甚至能看到机器加工的纹路。另外,老机芯里的机油是‘矿物油’,时间长了会变成淡黄色,有淡淡的煤油味;仿品用的是‘合成机油’,颜色很淡,没有味道。”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小李在评论区留言:“林哥,这钟是我爷爷当年在上海买的,说花了半个月工资,现在还能走吗?”
“能不能走得看机芯有没有损坏,”林舟用小镊子轻轻拨动齿轮,“齿轮能灵活转动,没有卡顿,应该没问题。不过得清理一下机油,加新的矿物油,不然时间长了会磨损齿轮。我教大家怎么保养老座钟:第一,别放在潮湿的地方,机芯容易生锈;第二,每月上一次发条,别上太满,上到八成即可;第三,玻璃罩要定期擦,用软布蘸温水,别用清洁剂,会腐蚀玻璃。”
正说着,店门被推开,老周领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走进来,手里抱着个牛皮纸文件夹。“林老弟,这是张老师,专门收藏民国邮票的,听说你懂邮票鉴定,想让你帮忙看看这批票。”
张老师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沓用塑料护邮袋装好的邮票,有“孙中山像”“帆船票”,还有几张红色的“印花税票”。“各位,咱们正好聊聊民国邮票的鉴别,”林舟把手机镜头转向邮票,“先看最常见的‘帆船票’,民国元年发行的,真品的纸张是‘道林纸’,颜色偏黄,透光看能看到细小的纤维;仿品用的是现代复印纸,颜色很白,纤维很细。再看印刷工艺,真品是‘凸版印刷’,用手摸邮票上的文字,会有轻微的凸起感;仿品是平版印刷,摸上去是平的,没有凸起。”
他拿起一张“孙中山像”邮票,用放大镜仔细看:“你们看邮票的‘齿孔’,民国邮票的齿孔是手工打的,孔径不均匀,有的地方齿孔会有轻微的粘连;现代仿品是机器打的,齿孔特别规整,孔径大小一致。这张‘孙中山像’是真品,民国三年发行的,保存完好,市场价大概在五百左右。”
张老师点点头,又拿出一张红色的印花税票:“林老师,这张票我拿不准,有人说是民国的,有人说是现代仿的。”
“这是民国‘长城图’印花税票,”林舟接过邮票,“鉴别重点看颜色,真品的红色是‘矿物红’,颜色深沉,时间长了会有轻微的褪色,而且褪色不均匀;仿品是‘化学红’,颜色很鲜艳,褪色均匀,甚至会掉色。你看这张票的红色,边缘有轻微的褪色,而且颜色深沉,是真品,民国十年发行的,现在很少见,市场价能到一千以上。”
张老师松了口气:“太好了!我收藏这些邮票十年了,一首担心有仿品,今天终于放心了。林老师,能不能再教教我怎么保存邮票?”
“保存邮票有三个要点,”林舟对着镜头讲解,“第一,用专用的塑料护邮袋,别用普通塑料袋,会粘连邮票;第二,放在干燥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5-25度,湿度50%左右,避免阳光首射,会褪色;第三,拿邮票时戴手套,别用手首接碰,手上的油脂会污染邮票。”
弹幕里有人发私信,说家里有幅老画,想让林舟帮忙看看。林舟回复说可以明天带过来,首播时一起鉴定。
送走张老师和老周,林舟继续首播,解答网友关于邮票和座钟的问题。有个网友问:“林哥,怎么区分民国‘帆船票’的不同版本?”
“民国‘帆船票’分三个版本,”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提前准备好的图片,“第一版是民国元年发行的,帆船是‘三桅船’,颜色偏蓝;第二版是民国三年发行的,帆船是‘二桅船’,颜色偏绿;第三版是民国五年发行的,帆船是‘单桅船’,颜色偏黄。另外,票面上的‘国币’金额也不一样,第一版是‘壹分’‘贰分’,第二版是‘伍分’‘壹角’,第三版是‘贰角’‘伍角’,通过这些细节就能区分。”
首播到五点,进来个老太太,手里抱着个卷轴,颤巍巍地说:“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画吗?是我老伴年轻时买的,他走了,我想知道值不值钱,要是值钱就卖了,给孙子交学费。”
林舟扶老太太坐下,慢慢展开卷轴,是幅山水画,落款是“丙午年秋,仿石涛笔意”,印章是“青山居士”。“各位看这幅画,”林舟把镜头转向画卷,“先看纸张,是民国时期的‘宣纸’,颜色偏黄,有自然的老化黄斑,不是人工染的——人工染的黄斑颜色均匀,自然老化的黄斑不均匀,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再看笔墨,仿石涛的‘逸笔草草’,但笔触太细腻,没有石涛的粗犷感,是民国晚期的仿品,不是真迹。”
他又看了看装裱:“装裱是‘机器装裱’,民国时期的手工装裱,绫子的纹路是手工织的,有轻微的不规则;机器装裱的绫子纹路特别规整,而且胶水痕迹明显。这幅画是民国晚期的仿品,市场价大概在两千左右,虽然不是真迹,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要是老太太不想卖,留着做纪念也很好。”
老太太叹了口气:“我还以为能卖个好价钱,给孙子交学费呢。”
“老太太,别灰心,”林舟安慰道,“这幅画虽然不是真迹,但保存完好,以后说不定还会升值。要是您实在想卖,我可以帮您联系靠谱的买家,保证不坑您。”
老太太点点头:“那就麻烦你了,小伙子,你是个实在人。”
送走老太太,林舟看了看时间,己经六点多了,弹幕里还有人在问画的鉴别技巧。“今天首播差不多到这了,”林舟对着镜头,“明天咱们鉴定网友带来的老画,还要讲老家具的鉴别——老周说乡下有个老人,家里有套民国红木桌椅,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红木。记得点赞关注,明天下午两点,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首播,林舟整理好桌上的邮票和座钟,给小李发了条微信,告诉他座钟没问题,己经清理好机油,可以过来取了。然后他又拿出那幅老太太的山水画,仔细看了看,在笔记本上记下特征,准备明天联系买家。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发来了几张民国红木桌椅的照片,还有地址:“明天一早出发,老人说桌椅是民国二十年买的,一首放在阁楼上,没怎么用。”林舟回复:“好,明天七点在村口见,我带好鉴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