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2章 天墓无极(57)
周六清晨七点,林舟的闹钟还没响,老周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林老弟,快起!铜壶交流会人多,去晚了好东西都被挑走了!”林舟揉了揉眼睛,迅速洗漱完毕,把提前准备好的铜器除锈剂、软毛刷、放大镜塞进背包,还特意带上了一块小铜镜——老铜器鉴别常用,能通过反光看铸造痕迹。,白`马~书-院¢ /耕¨薪¨醉\筷-
打开首播,镜头对准背包里的工具,首播间里己经涌进两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林哥早”“今天看铜壶”的留言。“各位,今天去郊区古玩市场的老铜壶交流会,路上先跟大家讲铜壶的核心工艺——失蜡法和翻砂法。”林舟一边往楼下走,一边对着镜头讲解,“失蜡法是清代高端铜壶常用的,先做蜡模,再裹泥烧制,蜡化后留下泥模,往里面浇铜水,出来的铜壶没有分型线,表面光滑;翻砂法是民国常用的,用沙子做模,分上下两部分,浇铸后会有一条分型线,需要后期打磨,但痕迹还在,这是区分清代和民国铜壶的关键。”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看分型线啊?我家有个老铜壶,不知道是哪年的。”
“找铜壶的底部或侧面,”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提前存的分型线照片,“翻砂法的分型线是一条细小的凸起,有的会打磨掉,但仔细看能看到痕迹;失蜡法没有这条线,表面是整体铸造的,没有拼接感。另外,失蜡法的铜壶纹饰更精细,比如龙纹、凤纹,鳞片清晰,翻砂法的纹饰相对粗糙,细节模糊。”
西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古玩市场门口汇合。市场里己经挤满了人,临时搭建的摊位上摆着各式铜器:圆腹的铜壶、三足的铜炉、带耳的铜锅,还有小巧的铜墨盒。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摆在角落的铜壶吸引了——壶身是扁圆形的,刻着缠枝莲纹,壶嘴弯曲如鹤颈,壶把是弧形的,握在手里很舒服。
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赵,正坐在小马扎上抽烟,看到林舟盯着铜壶,笑着说:“小伙子,懂行啊?这是我爷爷当年用的煮茶铜壶,民国二十年的,翻砂法做的,要价两千五。”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铜壶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壶的工艺——首先找分型线,”他指着壶底侧面,“这里有一条细小的凸起,是翻砂法的分型线,打磨过但痕迹还在,符合民国特征。再看纹饰,缠枝莲纹是手工錾刻的,不是铸造的,因为铸造的纹饰边缘会有毛刺,錾刻的边缘光滑,这是民国铜壶的常见工艺。壶嘴是‘鹤颈嘴’,弧度自然,没有变形,说明保存得很好。”
他又用手掂了掂重量:“民国铜壶常用‘黄铜’,比清代的‘紫铜’轻,这壶拿在手里的重量符合黄铜特征,再看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是深褐色,不是做旧的黑色,用软布擦一下(轻轻擦拭),能看到包浆很温润,没有掉色,是真品。”
“老人家,这壶有个小瑕疵,”林舟指着壶盖,“壶盖的边缘有点变形,盖不严实,影响使用。我给您两千,您看行不?”
赵大爷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行!小伙子实在,就按你说的价!这壶放我这也没人用,给你正好能派上用场。”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成功”“学到了分型线”,还有网友发私信:“林哥,我家的铜壶有绿锈,怎么清理啊?”
“绿锈分两种,”林舟对着镜头讲解,“一种是‘无害锈’,是铜氧化形成的碱式碳酸铜,颜色是淡绿色,用软毛刷蘸清水轻轻刷就能掉;另一种是‘有害锈’,是氯化铜,颜色是深绿色,会腐蚀铜器,需要用除锈剂,比如我带的这种(拿出除锈剂),喷在锈迹上,等两分钟用软布擦,别用硬刷子,会划伤铜器。”
刚收好铜壶,老周就拉着林舟往另一个摊位走:“林老弟,快来看!这有个清代的失蜡法铜壶,摊主开价八千,你帮我看看值不值。”
摊位上的铜壶比刚才那只更精致,壶身刻着龙纹,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摊主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拿着放大镜给围观的人看:“这是乾隆年间的失蜡法铜壶,你看这龙纹,鳞片多清晰,没有分型线,绝对是真品!”
林舟接过铜壶,仔细看了看:“各位看这壶的龙纹,确实精细,但有个问题——龙纹的风格是‘民国仿乾隆’的,乾隆时期的龙纹更凶猛,龙角是‘鹿角形’,这壶的龙角是‘牛角形’,是民国的风格。再看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是电脑刻的,字体边缘特别光滑,没有手工刻的刀痕,是现代仿品。还有包浆,是用化学药剂做的,颜色发黑,一擦就掉(用软布擦了擦),你们看,布上有黑色痕迹,这是假包浆的特征。”
摊主脸色一变,还想辩解:“你懂不懂啊?这就是清代的!”
“我做鉴宝首播这么多年,不会看走眼,”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清代乾隆铜壶的照片,“你看真品的龙角、款识,和你这壶完全不一样。要是想卖真东西,就拿出诚意,别用仿品糊弄人。”
围观的人纷纷点头,摊主见状,悻悻地收起铜壶。老周松了口气:“幸好有你,不然我差点就上当了!”弹幕里也刷起“林哥厉害”“识破仿品”的留言,还有网友发私信说要跟着林舟学鉴宝。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了三件真品:民国翻砂法铜壶(两千块)、清代铜炉(一千五,三足,失蜡法,包浆温润)、民国铜墨盒(八百块,刻着“难得糊涂”,手工錾刻)。老周也收了一只民国铜勺(五百块,工艺简单但实用)。
在市场角落的小吃摊吃午饭时,一个穿碎花裙的阿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犹豫了半天,终于开口:“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铜壶吗?是我老伴传的,有人说值几万,也有人说不值钱,我心里没底。”
林舟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是只小巧的铜壶,壶身刻着“寿”字,壶底有“同顺兴”的款识。“阿姨,这是民国时期的‘迷你铜壶’,专门用来煮茶的,”林舟对着镜头,“‘同顺兴’是民国时期的小铜器铺,款识是手工刻的,‘寿’字是浅刻,适合日常使用,不容易磨损。铜壶是黄铜的,含铜量90%左右,包浆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做旧,是真品。不过因为尺寸小,工艺简单,市场价大概在一千左右,没有几万那么贵。¨搜.餿′暁^税′罔^ +更¨歆?罪¨快?”
阿姨松了口气:“谢谢小伙子!我就说哪有那么值钱,都是别人骗我的。这壶我留着自己用,煮茶挺好的。”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首播,把今天收的铜器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清代铜炉是失蜡法做的,三足鼎立,炉身刻着云纹,没有分型线,表面光滑,包浆是深褐色,市场价两千五左右,一千五拿下,算是个小漏。民国铜墨盒刻着‘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字体是行书,手工錾刻,没有断笔,市场价一千左右,八百块很值。”
他又拿起那只民国铜壶,现场演示煮茶:“老铜壶煮茶有讲究,先用清水煮一遍,去掉灰尘和异味,再用茶叶煮一遍,养养壶,以后煮茶会更香。注意别用大火,铜壶导热快,大火容易烧变形;煮完茶要及时清理,用软布擦干,避免积水生锈。”
首播到西点,林舟收到网友“小张”的私信,说家里有个老铜熨斗,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天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天下午两点过来,记得别磕碰,老铜器脆,容易坏。”
晚上,林舟把今天收的铜器一一清理干净,用软布擦出包浆的光泽,摆在博古架上,和之前的银器、古籍放在一起,整个架子瞬间满了几分。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成就感——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鉴定都能帮到别人,还能把知识分享出去,这就是他做鉴宝首播的意义。
第二天下午两点,小张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只老式铜熨斗,熨斗底部有“上海制造”的款识,手柄是木质的,己经有些磨损。“林哥,这熨斗是我奶奶当年用的,说是民国时期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过熨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铜熨斗,首先看材质,是黄铜的,底部有‘上海制造’的款识,是民国时期上海的铜器厂生产的,款识是机器压的,不是手工刻的,因为民国时期的民用铜器大多是机器压款,成本低。再看手柄,是老红木的,木质坚硬,有包浆,不是现代的软木,这是民国民用铜器的常见配置。”
他又看了看熨斗的底部:“底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比如细小的划痕,是熨衣服时留下的,不是故意做旧的;铜器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颜色是深褐色,没有化学药剂的味道,是真品。民国铜熨斗市场价大概在八百左右,小张可以留着做纪念,很有时代感。”
小张高兴地说:“谢谢林哥!我就知道奶奶的东西是真的,以后我要传给我女儿,让她知道奶奶当年是怎么熨衣服的。”
送走小张,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的微信就发了过来:“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锡器交流会,在邻市的老街区,有锡壶、锡盘、锡茶罐,据说还有清代的锡制文房用品,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首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锡器,教大家怎么鉴别锡器的年代和真假,比如清代锡器的‘点铜’工艺、民国
锡器的‘包锡’工艺,还会讲锡器的保养,比如怎么防止氧化、怎么修复小划痕。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首播,林舟拿出《中国古代铜器图鉴》,翻到锡器的章节,开始做功课。他知道,每一次新的交流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仅要自己鉴别准确,还要把知识讲给网友听,让更多人了解老锡器的魅力。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博古架上,给那些老铜器、银器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林舟看着它们,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锡器交流会,又会有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
周六清晨六点半,林舟的背包里己经装好了鉴宝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强光手电,还多了两块锡片样本:一块是清代纯锡的,一块是民国掺铅的,专门用来对比鉴别。他对着镜子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没落下东西,才拿起手机打开首播。
“各位早,今天去邻市老街区的老锡器交流会,咱们重点聊锡器的鉴别。”镜头里,林舟晃了晃手里的锡片,“先讲锡器的核心特点:纯锡软,用指甲能划出痕迹,掺铅的锡器硬,划不动;纯锡声音闷,敲一下是‘噗噗’声,掺铅的脆,是‘叮叮’声。还有工艺,清代常用‘点铜’,在锡器关键部位(比如壶嘴、壶把)镶一小块铜,既加固又好看;民国多‘包锡’,在铁器或木器外面包一层薄锡,成本低,大家一会儿要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