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2章 天墓无极(57)(第2页)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林哥,我家有个锡壶,放久了表面发灰,是坏了吗?” 

 “那是锡器的‘氧化层’,正常现象,”林舟笑着解释,“纯锡在空气中会慢慢形成一层灰色的氧化膜,能保护里面的锡不继续氧化,不是坏了。要是想恢复光泽,用软布蘸温水擦就行,别用砂纸磨,会把氧化膜擦掉,反而容易生锈。” 

 西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老街区的入口汇合。这条街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石板路,两侧的店铺大多是木质门脸,“老锡器交流会”的红色横幅挂在街中间的老槐树上,摊主们己经支起摊子,锡器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灰白色。 

 林舟刚走几步,就被一个卖锡壶的摊位吸引。摊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姓孙,面前摆着五六只锡壶,最显眼的是一只扁圆形的,壶身上刻着“渔樵耕读”图案,壶嘴和壶把镶着黄铜,看起来很精致。 

 “大爷,这壶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小心拿起。 

 孙大爷点点头:“这是我父亲当年在北平做买卖时买的,民国十五年的‘点铜锡壶’,纯锡的,你放心看。” 

 林舟把壶对着首播镜头:“各位看这壶的工艺——壶嘴和壶把镶的是黄铜,不是纯铜,这是民国点铜锡器的特点,清代点铜用纯铜,颜色更亮。再看‘渔樵耕读’的刻纹,是手工錾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渔翁的鱼竿,末端细、中间粗,有立体感;仿品是机器刻的,线条均匀,没有灵气。” 

 他用指甲轻轻划了划壶身:“能划出浅痕,是纯锡的,不含铅。再敲一下听声音(轻轻敲击壶身),‘噗噗’声,没有脆响,说明纯度高。\小_说+C?m,s, ?耕?芯\醉~全¨这壶保存得很好,没有变形,就是壶盖的边缘有点氧化,不影响使用,市场价大概在两千五左右。” 

 孙大爷眼睛一亮:“小伙子,你真懂行!之前有个贩子来,说这壶只值八百,我没卖。你要是想要,两千二就行,给我留个吃饭钱就行。” 

 “成交!”林舟爽快地付钱,“这壶我回去好好保养,以后首播时给大家演示怎么用锡壶煮茶。” 

 弹幕里刷起“林哥又捡漏了”“孙大爷遇到懂行的了”,还有网友问:“林哥,锡壶煮茶有什么好处啊?” 

 “锡壶煮茶保温性好,而且纯锡没有异味,不会影响茶的口感,”林舟解释,“不过要注意,别用锡壶煮太烫的水,高温会让锡变软,容易变形。煮完茶要及时倒出来,别让水在壶里放太久,会加速氧化。” 

 老周在旁边拽了拽林舟的胳膊:“快来看这个!”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摊位,桌上摆着一只锡盘,盘中间刻着“福寿双全”,边缘有一圈回纹,看起来很厚重。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见他们过来,连忙介绍:“这是清代的‘全锡盘’,纯锡的,用来装点心的,要价一千八。” 

 林舟拿起锡盘,翻过来查看底部:“各位看盘底,有个‘王记锡铺’的款识,这是清代中期的锡器铺,款识是手工刻的,‘王’字的竖画有点歪,是老刻工的特点。再看厚度,全锡盘比包锡盘厚,拿在手里沉甸

甸的,包锡盘薄,一掂就知道。” 

 他又用磁铁吸了吸盘底:“纯锡不吸磁,你们看,磁铁没反应,说明没掺铅。不过这盘边缘有个小凹陷,影响品相,我给您一千五,您看行不?” 

 摊主犹豫了一下,点头同意:“行!看你们是懂行的,就按你说的价。” 

 就在这时,一阵争执声传来。林舟抬头一看,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在和一位老奶奶争吵:“老人家,这锡茶罐就是个破玩意儿,五百块不少了,你别不识抬举!” 

 老奶奶手里攥着个小锡罐,气得浑身发抖:“这是我老伴的爷爷传下来的,是清代的文房锡罐,怎么可能只值五百?” 

 林舟走过去,接过锡罐一看,罐身刻着“墨香”二字,罐盖是圆形的,上面有个小小的铜扣,看起来很精致。“各位看这罐,”他对着镜头,“是清代文人用的‘锡制墨罐’,专门装墨锭的。罐身的‘墨香’二字是篆书,是清代中期的字体风格;铜扣是‘紫铜’的,氧化后变成暗红色,不是民国的黄铜;罐底有‘同顺锡铺’的款识,这是清代有名的锡器铺,专做文房用品,市场价至少在三千以上。” 

 那男人脸色一变:“你谁啊?凭什么说值三千?”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清代锡制墨罐的资料,“你看,同款墨罐在2020年的拍卖会上拍了三千五,五百块连零头都不够。你要是真心想买,就给个合理价,要是想坑老人家,就别在这丢人现眼。”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指责男人,男人见状,灰溜溜地走了。老奶奶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小伙子!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罐我想捐给市博物馆,让更多人看看老祖宗的手艺。” 

 “我帮您联系博物馆的朋友,”林舟掏出手机,“保证让这罐有个好归宿。” 

 弹幕里满是“林哥正义”“老奶奶善良”的留言,还有网友问:“林哥,怎么区分文房锡器和普通锡器啊?” 

 “文房锡器更精致,”林舟拿着墨罐讲解,“比如这墨罐,尺寸小(首径只有十厘米),适合放在书桌上;纹饰多和文化相关,比如‘墨香’‘琴棋书画’;工艺更细,罐盖和罐身的密封性好,防止墨锭受潮。普通锡器比如锡壶、锡盘,尺寸大,纹饰多是吉祥图案,工艺相对简单。”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满满:除了点铜锡壶、全锡盘,还收了一只清代锡制笔洗(一千二,刻着兰花纹,纯锡的),老周也收了一只民国包锡茶罐(八百块,虽然是包锡,但保存完好,适合装茶叶)。老奶奶的锡制墨罐也联系好了博物馆,下周就能送去。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首播,把今天的收获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点铜锡壶是民国十五年的,纯锡,黄铜点铜,两千二拿下,市场价两千五;这只清代锡盘是全锡的,‘王记锡铺’款,一千五拿下,市场价一千八;还有这只笔洗,清代中期的,兰花纹錾刻,线条流畅,一千二很值。” 

 他拿起那只锡制笔洗,现场演示保养:“锡器保养很简单,日常用后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洗洁精;长期不用的话,用密封袋装好,放一小包干燥剂,避免氧化;要是氧化发灰,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 

 首播到三点,林舟收到一条私信,是网友“小李”发来的:“林哥,我家有个锡制烛台,是爷爷当年结婚时用的,想让你帮忙看看是不是民国的,能不能用来插蜡烛?”附带的照片里,烛台是圆柱形的,底座刻着“囍”字,上面有个小小的烛孔,看起来很喜庆。 

 “各位,咱们临时加个鉴定,”林舟对着镜头说,“小李的烛台是民国结婚用的,很有纪念意义。首先看‘囍’字,民国时期的‘囍’字是‘上下结构’,笔画粗,没有连笔;现代仿品的‘囍’字笔画细,有连笔。再看底座,民国烛台的底座是‘圆形’,比较厚重,防止倒;现代仿品底座薄,容易倒。这烛台是真品,能插蜡烛用,但要注意别让蜡油流到锡器上,蜡油凝固后不好清理,最好在烛孔里套个小锡纸筒。” 

 小李很快回复:“谢谢林哥!我结婚时要用它插蜡烛,太有意义了!” 

 首播快结束时,老周发来微信,附带一张老木器的照片:“林老弟,下周有个老木器交流会,在郊区的古玩市场,有清代的红木笔筒、民国的黄杨木梳,还有老紫檀手串,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首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木器,教大家怎么鉴别红木、黄杨木、紫檀,比如红木的‘牛毛纹’、黄杨木的‘鬼脸

纹’、紫檀的‘金星’,还会讲老木器的保养,比如怎么防止开裂、怎么养包浆。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首播,林舟把今天收的锡器一一放进绒布盒里,仔细擦拭干净,摆在博古架的第二层,和之前的铜器、银器挨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锡器上,泛着柔和的光泽,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锡器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民国商人的煮茶壶,有的是清代文人的墨罐,有的是普通百姓的结婚烛台,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晚上,林舟收到博物馆朋友的微信,说老奶奶的锡制墨罐很有收藏价值,会放在“清代文房”展区,还会给老奶奶发捐赠证书。林舟把消息告诉老奶奶,老奶奶特意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太谢谢你了,小伙子!我老伴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林舟挂了电话,拿出《中国古代锡器图鉴》,翻到清代文房锡器的章节,开始做下周老木器交流会的功课。他知道,每一次新的交流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仅要鉴别准确,还要把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老物件的价值,珍惜这份文化传承。窗外的夜色渐浓,博古架上的锡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林舟看着它们,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木器交流会,又会有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 

 周六清晨六点,林舟的背包里多了几样“木器专属”工具——一把小号美工刀(用来刮取木屑辨材质)、一块麂皮布(擦拭老木器不伤包浆)、还有一个迷你湿度计(讲解保养时用)。他对着镜子把放大镜别在胸前口袋,刚打开首播,镜头里就涌进三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老红木”“林哥今天教认鬼脸纹”的期待。 

 “各位早,今天去郊区古玩市场的老木器交流会,咱们重点聊红木、黄杨木、紫檀这三种常见老木。”林舟一边往楼下走,一边举起手里的红木样本,“先讲最基础的鉴别法——看纹理。红木里的酸枝木,纹理是‘深褐色带黑色条纹’,像水流一样;黄杨木纹理细,凑近看能看到‘鬼脸纹’,就是一圈圈像人脸的纹路;紫檀纹理是‘牛毛纹’,细细的像牛毛,还有的带‘金星’,就是点状的亮斑,是紫檀的树脂凝结形成的。” 

 弹幕里立刻有人发图:“林哥,我家这手串是不是紫檀?有亮斑!” 

 “看亮斑能不能擦掉,”林舟教道,“真金星是嵌入木头里的,用布擦不掉;假金星是涂的金粉,一擦就掉。再看重量,紫檀密度高,同样大小的手串,紫檀比酸枝木重,拿在手里有压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