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5章 天墓无极(60)(第3页)
周六清晨五点半,陈野和老苏坐高铁去南京。车窗外的秦淮河渐渐泛起晨光,陈野打开直播,镜头对着手里的青花发色对比卡:“各位早,今天去南京夫子庙的老瓷器交流会,重点找清代青花梅瓶。先教大家一个核心鉴别法——看青花‘发色年代’:康熙青花是‘翠毛蓝’,像孔雀羽毛的蓝绿色;雍正青花是‘淡青蓝’,像雨后的天空;乾隆青花是‘浓艳蓝’,像深海的颜色。用这个对比,能快速排除80%的新仿品。”
弹幕里立刻有人互动,粉丝“老瓷迷”发图:“野哥,我家有个青花罐,发色偏淡,是不是雍正的?”陈野放大图片仔细看:“发色是淡青蓝,但纹饰是乾隆的繁缛纹,应该是雍正晚期仿乾隆的,也算老瓷,值得收藏!”还有粉丝问:“野哥,怎么看青花梅瓶有没有修复过?我之前买的瓶身有个小坑,不知道是不是后来补的。”“用紫外线手电照!”陈野拿起手电演示,“老瓷的釉面在紫外线下发‘淡紫色荧光’,修复过的地方会发‘亮白色荧光’,因为修复用的胶水和老釉面成分不同,一照就显形。”
上午九点,他们走进夫子庙古玩城的露天交流会。广场上摆满了红色折叠桌,桌前的木架上、铺着红布的垫子里,摆满了各式老瓷器——青花罐、粉彩碗、单色釉瓶、青花梅瓶,有的摊主还在瓷器旁摆着放大镜和手电,供买家仔细查看。空气中混着瓷土的腥味和老木头的气息,陈野刚走进去,目光就被一个摆在角落的青花碗吸引。
碗的摊主是个穿蓝布围裙的老奶奶,头发花白,正用一块旧布轻轻擦拭碗沿,碗身画着“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是淡淡的翠毛蓝,碗底的款识是“大清康熙年制”,但字体是楷书,不是康熙常见的篆书。“阿婆,这碗怎么卖?”陈野蹲下来,声音放轻,怕吓着老人。
“这是我家老头子年轻时在景德镇买的,放了几十年,你给两百块就行,买回去装装咸菜。”老奶奶的南京话带着颤音,手里攥着个旧布袋,布袋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莲花。
陈野没有立刻还价,先拿出青花发色对比卡——碗身的青花和康熙的“翠毛蓝”完全对得上;再用釉面检测仪测釉层厚度,屏幕显示“0.95毫米”,符合清代康熙瓷的釉层范围(0.8-1.2毫米);最后用紫外线手电照碗身,没有亮白色荧光,说明没有修复过。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碗底的“康熙年制”款识是楷书,而康熙民窑青花碗多是篆书款,楷书款常见于雍正仿康熙的器物。
“阿婆,这碗是雍正晚期仿康熙的,不是真康熙,但也是老瓷,”陈野如实说,“您这碗保存得好,没有裂纹,市场价至少五百,我给您六百,您看行不?”
老奶奶愣了愣,手里的旧布差点掉在地上:“真的值这么多?之前有个穿皮夹克的人来,说这碗是‘假的’,只给五十,我没卖。”
“那是贩子骗您,”老苏凑过来,指着碗身的缠枝莲纹,“您看这花纹,是手工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机器印的花纹是均匀的,没有灵气,这是好东西。”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皮夹克的男人走过来——正是之前在苏州、杭州遇到的压价贩子,他手里拿着个公文包,径直走到老奶奶面前:“阿婆,这碗我出七百,卖给我,我比他给得多,您现在就能拿到钱。”
老奶奶犹豫了,陈野立刻开口:“先生,您上次在苏州压阿婆的红木桌,在杭州骗钱老的吴昌硕册页,这次还想来骗这位阿婆?这碗的市场价至少八百,您出七百还是压价,而且我已经和阿婆谈好了,您别再来搅局!”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都围过来,有人指着贩子喊:“又是你!上次把李阿婆的民国粉彩碗当仿品收走,转卖赚了三千!”贩子脸色涨得通红,骂了句“多管闲事”,灰溜溜地走了。老奶奶握着陈野的手,眼泪都快下来了:“小伙子,你是好人,就按六百卖给你,这碗在你手里,我放心。”陈野付了钱,又多塞了一百:“阿婆,这钱您买斤水果吃,谢谢您把这么好的碗卖给我。”老奶奶连声道谢,把手里的旧布递给陈野:“这布是我年轻时绣的,你拿着,垫在碗下面,别磨坏了碗底。”
陈野接过旧布,上面的莲花绣得栩栩如生,心里满是温暖——这旧布虽然不值钱,却是老奶奶的心意,也让这只青花碗的故事多了一份“人情味”。他对着直播镜头展示:“各位,这只雍正仿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碗,没有裂纹、没有修复,还附带阿婆绣的旧布,六百块拿下,太值了!老瓷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年代和工艺,更在于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情感。”
弹幕里刷起“野哥太暖了!”“这旧布好有意义!”“老物件的故事感绝了!”,陈野笑着回复,又用强光手电演示冰裂纹的鉴别:“大家看这碗身的冰裂纹,是自然形成的,从不同角度照,纹路的亮度会变,人工画的冰裂纹亮度均匀,没有变化,这是最直观的区别。”
他和老苏继续往里走,走到广场中央,陈野的目光突然被一个摆在高木架上的青花梅瓶吸引——瓶身是修长的“梅瓶”造型,小口、短颈、丰肩、瘦底,瓶身画着“岁寒三友”(松、竹、梅),青花发色是浓郁的翠毛蓝,瓶底的款识是“大清康熙年制”篆书款,字体圆润有力,“康”字的“隶”部笔画微微向左倾斜,是康熙民窑篆书款的典型特征。
梅瓶的摊主是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姓周,头发梳得整齐,手里拿着一本线装的《景德镇瓷谱》,正低头看着瓶身的纹路。“周老,这梅瓶能仔细看看吗?”陈野抑制住心里的激动,声音都有些发颤——这正是他此行要找的清代康熙青花梅瓶。
“小伙子懂青花?”周老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带着审视,“这是我祖父1910年从景德镇官窑后裔手里买的,说是康熙民窑精品,你看的时候别碰瓶身,托着瓶底就行,这瓶薄,怕摔。”
陈野双手小心地托着瓶底,先拿出青花发色对比卡——瓶身的青花和康熙的“翠毛蓝”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偏差;再用釉面检测仪测釉层厚度,“1.02毫米”,正好在康熙瓷的釉层范围内;然后用紫外线手电照瓶身,通体发淡紫色荧光,没有任何修复痕迹;最后看冰裂纹,他转动梅瓶,从不同角度用强光手电照,瓶身的冰裂纹疏密有致,像自然冻裂的湖面,没有人工画的僵硬感。
“周老,这是清代康熙民窑青花梅瓶的精品!”陈野语气肯定,“您看这‘岁寒三友’的纹饰,松针的线条是‘中锋运笔’,挺拔有力;竹叶的边缘有细微的飞白,是手工绘制的痕迹;梅花的花瓣是‘一笔点画’,没有复笔,仿品做不到这么自然。瓶底的篆书款也是真的,‘康’字的‘隶’部倾斜角度,和康熙民窑款识的标准完全对得上,市场价至少十五万,我给您十六万,您看行不?”
周老愣了愣,手里的《景德镇瓷谱》差点掉在地上:“我找了好几个‘专家’看,都说这是仿品,最多值五万,你居然给十六万……小伙子,你没看错?”
“周老,我用青花颜料检测仪再测一次,您就放心了。”陈野拿出颜料检测仪,对准瓶身的青花部分,屏幕显示“矿物颜料成分,含钴量2.3%,符合清代康熙青花颜料标准”,“您看,这是老青花用的矿物颜料,新仿品用的化学颜料含钴量会超过5%,而且有其他化学添加剂,这瓶的颜料成分纯,绝对是真的。”
周老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握着陈野的手:“太谢谢你了,小伙子!我祖父临终前说这瓶是‘传家宝’,让我好好保存,别被贩子骗了,今天终于遇到懂行的人了!就按十六万卖给你,我相信你会好好待它。”
陈野付了钱,周老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册页:“这是我祖父的‘藏瓷笔记’,里面记着这梅瓶的来历和每次保养的时间,你拿着,也算给梅瓶留个‘档案’。”陈野接过册页,上面写着“宣统二年,于景德镇购得康熙青花梅瓶,价大洋五十,瓶身绘岁寒三友,釉色莹润,冰裂纹自然,乃民窑之精品”,字迹工整,旁边还画了一张梅瓶的草图,标注了高度、口径等尺寸。
就在这时,之前的那个皮夹克贩子又走了过来,看到陈野手里的梅瓶,眼睛都直了:“小伙子,这瓶我出十八万,你转给我,我马上给你转账!”
陈野冷冷地看着他:“我不是贩子,这梅瓶是我自己收藏的,不卖。你要是真喜欢老瓷器,就好好学鉴别,别总想着压价骗人,丢了收藏的初心。”
贩子被说得哑口无言,周围的人纷纷鼓掌,周老更是对着陈野竖起大拇指:“小伙子,好样的!收藏不仅是玩物件,更是做人,你这人品,配得上这梅瓶。”
中午,他们在夫子庙附近的小吃店吃鸭血粉丝汤,周老和卖青花碗的老奶奶也来了。周老翻着藏瓷笔记,给陈野讲祖父收藏梅瓶的故事:“我祖父是民国时期南京的绸缎商人,最爱收藏老瓷器,这梅瓶是他跑了三趟景德镇才买到的。抗战时南京沦陷,他把梅瓶裹在棉被里,背着逃到乡下,宁可自己饿肚子,也没让梅瓶受损。”老奶奶也跟着说:“我家老头子也是,当年把青花碗放在竹筒里,挂在房梁上,才躲过了战乱,这些老物件能留到现在,不容易啊。”
陈野听着,心里满是感慨——每一件老瓷器背后,都藏着一代人的坚守和守护,它们不仅是冰冷的瓷土,更是有温度的“时光载体”,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岁月的沧桑。老苏叹了口气:“这就是收藏的意义,我们不仅是在收物件,更是在守护一段段历史,让这些故事不至于被遗忘。”
下午,陈野又在交流会上收了一件“小宝贝”——一只民国粉彩人物小盘,盘身画着“婴戏图”,色彩鲜艳,没有磨损,摊主是个年轻的姑娘,说这是奶奶传的嫁妆,急着用钱买婚房,愿意低价转让,陈野用八百块拿下,市场价至少一千二。姑娘感激地说:“谢谢野哥,我奶奶要是知道这盘能帮我凑婚房钱,肯定会高兴的。”
直播快结束时,陈野对着镜头展示今天的“大丰收”:“清代康熙青花梅瓶、雍正仿康熙青花碗、民国粉彩小盘,还有周老的藏瓷笔记、老奶奶的绣花布,每一件都有故事,每一件都让我觉得不虚此行。下周我们去苏州看老玉器交流会,据说有清代的和田玉扳指,咱们不见不散!”
弹幕里满是“羡慕哭了!”“野哥这运气绝了!”“老玉器也期待!”,陈野一一回复,还科普了老玉器的鉴别要点:“清代和田玉扳指多是‘籽料’,表面有‘汗毛孔’,像人的皮肤一样有细小的凹坑;仿品多是‘山料’,表面光滑,没有汗毛孔,下周咱们现场看实物,教大家怎么分辨。”
关掉直播,老苏翻着《中国古代玉器图鉴》,指着和田玉籽料的图片:“你看这汗毛孔,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仿品会用激光打小孔冒充,但是孔的大小均匀,真汗毛孔是‘大小不一’的,你到时候一定要仔细看。”陈野点点头,把这些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又检查了一遍下周去苏州的工具——玉器专用放大镜(带50倍变焦)、和田玉密度仪(测密度,籽料密度约2.95g\/cm3)、软布(擦玉器表面的包浆),还有一块和田玉籽料样本,方便现场对比。
夜里,南京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青花梅瓶上,瓶身的“岁寒三友”在灯光下栩栩如生,冰裂纹像一层淡淡的光晕,笼罩着瓶身。陈野摸着梅瓶的釉面,仿佛能感受到周老祖父当年背着它逃荒的艰辛,能看到老奶奶把青花碗挂在房梁上的小心翼翼,能体会到每一代人对老物件的珍视和守护。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南京,收康熙青花梅瓶、雍正仿康熙青花碗、民国粉彩小盘,遇周老、卖碗阿婆,得藏瓷笔记、绣花布。老瓷器的意义,在坚守,在传承,在每一代人的守护里。下周苏州,寻清代和田玉扳指。”
写完,他把日记本放进抽屉,和之前的观画笔记、民国教师日记、藏瓷笔记放在一起。陈野知道,下一站苏州,又会有新的老物件,新的故事,新的相遇在等着他——而他的鉴宝之旅,还会一直走下去,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