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6章 天墓无极(101)(第3页)
车门打开,刀疤的人举着枪走下来,老鬼被他们绑在车后座,嘴上贴着胶布,胳膊上的伤口又裂开了,渗着血。“别过来!”刀疤用枪指着老鬼的头,“你们再过来,我就打死他!”
“刀疤,你已经被包围了,投降吧!”带头的警察喊道,“你偷掘国家文物,还绑架人质,罪加一等,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
刀疤的脸色变得狰狞:“我才不会投降!大不了鱼死网破!”他刚想扣动扳机,老鬼突然用力挣扎,用头撞向刀疤的肚子。刀疤疼得大叫,枪掉在了地上。警察趁机冲上去,将刀疤和他的人全部制服。
陈砚赶紧跑过去,解开老鬼的绳子,撕下他嘴上的胶布:“老鬼,你没事吧?”
老鬼喘着气,笑了笑:“没事,这点小伤不算什么。那袈裟呢?没被他们拿走吧?”
“袈裟在我这里。”苏湄从背包里拿出袈裟,小心翼翼地展开,“幸好我跑得快,把它带出来了。”
警察将刀疤等人押上警车,准备带回县城审讯。李娟看着袈裟,感慨地说:“这袈裟是研究建文帝下落的重要物证,我们得尽快送回文物所,做专业的保护和研究。而且根据袈裟上的绣纹,我怀疑建文帝在狮山还有其他的藏宝地——你们看这袈裟的衣角,绣着一个‘井’字,说不定指向山下的‘建文井’。”
陈砚想起爷爷笔记里的一句话:“狮山有三秘,岩藏衣,井藏诏,洞藏玺。”之前他们找到了岩藏的衣,接下来应该就是井藏的诏和洞藏的玺。“李姐,建文井在哪里?”
“建文井在山下的建文村,”李娟说,“村里的老人说,那口井是建文帝当年亲手挖的,井水常年不涸,而且井壁上有刻字。不过现在井被填了一半,里面全是淤泥,需要清理才能进去。”
老鬼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清理就清理,我有的是力气。只要能找到建文帝的密诏和玉玺,再辛苦也值了。”
苏湄拿出相机,给袈裟拍了几张照片:“我先把照片发给周教授,让他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而且这袈裟需要做碳十四检测,确定具体的年代,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
当天下午,陈砚、老鬼和苏湄跟着李娟来到建文村。村子不大,大多是老旧的土坯房,建文井在村子的中央,井口用石板盖着,石板上刻着“建文井”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几个村民听说他们要清理古井,都过来帮忙,有的拿来铁锹,有的拿来水桶。
老鬼和村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掀开石板,里面果然堆满了淤泥,散发着一股腥臭味。他们用铁锹一点点清理淤泥,清理了约莫两个小时,井底终于露出了水面。苏湄用手电筒照向井底,发现井壁上有一块松动的石头,石头上刻着模糊的文字。
“有发现!”苏湄大喊,老鬼赶紧找来一根长竹竿,绑上一个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块石头撬下来。石头掉在井底,发出“咚”的一声,井底的水面泛起涟漪,露出一个小小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陶瓷罐。
老鬼用竹竿绑着网兜,将陶瓷罐捞了上来。罐子不大,是明代的青花罐,上面绘着山水纹,和庆陵里的永乐青花梅瓶风格相似。苏湄小心翼翼地打开罐子,里面放着一卷黄色的绸缎,绸缎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正是建文帝的密诏!
密诏比庆陵里发现的更完整,详细记载了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路线,以及他在狮山的生活,最后还写着“朕之玉玺,藏于狮山‘玉玺洞’,待后人寻之,以证朕之正统”。
“玉玺洞!”陈砚激动地说,“爷爷笔记里的‘洞藏玺’,说的就是玉玺洞!只要找到玉玺,就能彻底证明建文帝的下落,这对明史研究太重要了!”
李娟拿着密诏,手都在抖:“我得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还有省文物局,申请对玉玺洞进行勘探。刀疤虽然被抓了,但他的同伙可能还在,我们得尽快找到玉玺,保护好它。”
老鬼靠在井边,喝了一口水:“玉玺洞肯定在狮山的某个地方,我们有密诏和之前的地图,找起来应该不难。不过这次得小心,刀疤的同伙说不定也在找玉玺,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大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湄将密诏小心地放进密封袋里:“密诏需要尽快做保护处理,不然会氧化损坏。而且玉玺洞可能有更多的文物,我们需要准备更专业的装备,比如考古勘探设备、应急药品,还要联系更多的人手,确保安全。”
当天晚上,陈砚、老鬼和苏湄住在建文村的村民家里。村里的老人给他们讲了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比如建文帝曾在村里的私塾教书,还帮村民挖井、治病,村民们都很敬重他,所以才把井命名为建文井。
陈砚躺在床上,手里拿着爷爷的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个简易的玉玺图案,旁边写着“玉玺洞,狮山北麓,钟乳石为记”。他知道,找到玉玺洞只是时间问题,但刀疤的同伙还没落网,玉玺洞可能还有未知的危险,比如古代的机关,或者刀疤同伙的埋伏。
第二天一早,省文物局的专家就赶到了建文村,对密诏和袈裟进行初步鉴定,确定都是建文时期的真品。专家们还带来了专业的勘探设备,准备对狮山北麓进行勘探,寻找玉玺洞的位置。
陈砚、老鬼和苏湄跟着专家们,向狮山北麓出发。北麓的地形比南麓更复杂,到处都是陡峭的岩壁和茂密的树林,偶尔能看到一些古代的石刻,都是建文时期的风格。苏湄用探测仪在前面开路,屏幕上的信号忽强忽弱,像是在指引着方向。
走了约莫三个小时,前方出现一片巨大的钟乳石群,钟乳石的形状很奇特,像一尊尊站立的佛像。苏湄的探测仪突然发出强烈的信号,屏幕上显示地下有一个巨大的空洞。“这里就是玉玺洞!”她激动地说,“钟乳石群下面是空的,应该就是洞口。”
老鬼和专家们一起,用铁锹和撬棍清理钟乳石周围的泥土,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口,洞口被一块巨大的石板挡住,石板上刻着一个玉玺的图案——和陈砚爷爷笔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准备打开石板!”带头的专家喊道,大家一起用力,将石板推开。洞口里传来一股阴冷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老鬼打开强光手电,光柱照进去,发现里面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的墙壁上刻着壁画,画的是建文帝在狮山的生活场景。
“我们进去看看!”陈砚带头走进通道,心里既激动又紧张——爷爷毕生寻找的建文帝玉玺,可能就在通道的尽头。通道里很安静,只有大家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偶尔能听到水滴的声音。
走了约莫十分钟,通道的尽头出现一道石门,石门上刻着“玉玺殿”三个字。苏湄用之前打开庆陵石门的方法,找到石门上的暗格,将一块从袈裟上取下的丝线放进去,石门缓缓打开。
门后是一个巨大的地宫,地宫的中央放着一个石台,石台上放着一个金色的盒子,盒子上刻着龙纹——玉玺应该就在里面。陈砚快步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果然放着一枚玉玺,玉玺的材质是和田玉,上面刻着“大明建文之宝”六个大字,虽然历经几百年,依旧闪闪发光。
“找到了!我们找到建文玉玺了!”陈砚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老鬼和苏湄也围过来,看着玉玺,眼里满是震撼。
就在这时,地宫突然剧烈震动起来,顶部的石块开始往下掉。“不好,是机关!”苏湄大喊,“我们快出去!”
大家赶紧向通道口跑,刚跑出地宫,石门就“轰隆”一声关上了,通道里的钟乳石开始往下掉,堵住了退路。“我们被困住了!”老鬼大喊,用手电筒照向四周,寻找其他的出口。
陈砚突然想起爷爷笔记里的一句话:“玉玺殿后,有暗河通山外。”他赶紧看向地宫的后壁,发现墙壁上有一道裂缝,裂缝里渗着水。“那里有暗河!”他大喊,和老鬼一起用撬棍撬开裂缝,里面果然是一条暗河,河水湍急,通向山外。
大家沿着暗河的岸边走,走了约莫半小时,终于看到了出口。出口在狮山的山脚下,旁边就是一条公路。大家刚走出出口,就看到几辆警车停在路边,李娟和几个警察正焦急地等着他们。
“你们没事吧?”李娟跑过来,看到陈砚手里的玉玺,激动地说,“太好了!玉玺找到了!刀疤的同伙也全部被抓了,他们还想等着你们出来抢玉玺,没想到我们早就设好了埋伏。”
陈砚将玉玺小心地交给李娟:“这是国家的文物,应该交给文物部门保管。爷爷要是知道我们找到了建文的袈裟、密诏和玉玺,肯定会很开心。”
当天晚上,武定县文物所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庆祝建文文物的发现。老鬼的胳膊已经包扎好了,他喝着酒,笑着说:“没想到这次云南之行这么顺利,不仅找到了文物,还把刀疤一伙人都抓了。接下来咱们去哪儿?有没有更刺激的探险?”
苏湄拿出一张照片,是她在玉玺洞的壁画上拍的:“你们看这壁画的最后一幅,画的是建文帝去了贵州的‘云峰山’,旁边还有一个玉玺的符号。说不定建文帝在云峰山还有其他的藏宝地,我们可以去那里看看。”
陈砚看着照片,想起爷爷笔记里也提到过云峰山:“爷爷说云峰山有‘建文经卷’,是建文帝亲手抄写的佛经,价值连城。而且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可能还保留着更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和文物。”
李娟笑着说:“我已经联系了贵州文物部门,他们很欢迎我们过去。不过这次得好好准备,云峰山比狮山更险峻,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禁地,不能贸然进去。”
老鬼拍了拍桌子:“准备就准备,我早就想去贵州看看了,听说那里的酸汤鱼特别好吃,这次一定要尝尝!”
陈砚看着窗外的夜空,心里充满了期待。爷爷的遗愿还没完全实现,建文帝的秘密还有很多等着他们去发现,下一站贵州云峰山,肯定会有新的挑战和惊喜。而且他知道,保护国家的文物,传承历史的真相,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使命,不管有多危险,他都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