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7章 天墓无极(102)(第2页)
老鬼喝了一口,辣得直咧嘴:“这汤够劲!等我好了,一定要尝尝你们寨子里的酸汤鱼,听说特别好吃。”
当天晚上,云峰寨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村民们穿着苗族服饰,围着篝火跳踩堂舞,唱苗族山歌。陈砚、老鬼和苏湄也加入其中,跟着村民们一起跳舞,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晚会结束后,陈砚和苏湄坐在吊脚楼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云峰山。苏湄拿出经卷,小心翼翼地打开,发现经卷的最后几页写着几行小字,是建文帝晚年的回忆,提到他曾去四川“青城山”,在那里留下了“建文衣冠冢”,里面有他的一件龙袍和一枚玉佩。
“青城山?”陈砚看着小字,若有所思,“爷爷的笔记里也提到过青城山,说那里有建文帝的‘最后遗物’,我们接下来可以去青城山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建文帝的线索。”
老鬼走过来,揉着受伤的胳膊:“青城山好啊,听说那里的道士会武功,我正好可以学学,以后遇到盗墓贼,也能多几分胜算。而且青城山的豆腐宴很有名,我早就想尝尝了。”
寨老走过来,递给陈砚一块苗族的银饰:“这是我们寨子里的‘平安银符’,带着它,能保佑你们一路平安。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和我们苗族文化不一样,你们去了那里,要多听多问,尊重当地的习俗,才能找到你们想要的东西。”
陈砚接过银符,心里充满了感激:“谢谢寨老,我们会的。等我们从青城山回来,一定来看你们,给你们带青城山的特产。”
三天后,陈砚、老鬼和苏湄告别了寨老和阿依,登上了前往四川成都的火车。火车开动时,阿依在站台上挥手,手里拿着他们送的青铜符复刻品,脸上带着笑容。陈砚看着窗外的风景,手里握着平安银符,心里充满了期待。
青城山的建文衣冠冢,建文帝的龙袍和玉佩,还有可能隐藏的更多秘密,都在等着他们。而且老三虽然被抓了,但刀疤的团伙可能还有漏网之鱼,他们必须更加小心,保护好文物,不让盗墓贼有可乘之机。
火车驶向远方,窗外的田野和村庄渐渐后退,陈砚知道,新的探险即将开始,不管青城山有多少危险,不管有多少未知的挑战,他们都会一直走下去,完成爷爷的遗愿,保护好国家的文物,传承好历史的真相。
火车在夜色中穿行,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有节奏的轰鸣。陈砚靠在窗边,手里摩挲着寨老赠送的平安银符,目光投向窗外飞速后退的点点灯火。苏湄已经睡着了,头靠着车窗,怀里还抱着装有建文经卷的防护盒。老鬼则在对面的座位上鼾声如雷,胳膊上的伤已被妥善包扎,随着呼吸一起一伏。
陈砚从随身的背包里取出爷爷的笔记,借着阅读灯微弱的光线,翻到关于青城山的那几页。纸张已经泛黄发脆,爷爷那熟悉的蝇头小楷依旧清晰:
“……建文逊国,踪迹成谜。然据川中故老言,其曾隐于青城山丈人峰下,道号‘应文’。随行尚有二三忠臣,或为僧,或为道。彼时青城山道教鼎盛,天师道传人与之交厚,助其隐匿。建文感其恩,亦倾慕道家玄理,或有重要之物托付道门保管,疑为象征皇权之龙袍、玉佩,藏于衣冠冢内。然青城山峦叠嶂,洞府幽深,衣冠冢之确切位置,数百年来无人知晓,唯留‘白云深处觅仙踪,丈人峰下叩玄门’之偈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云深处觅仙踪,丈人峰下叩玄门……”陈砚低声咀嚼着这两句似诗非诗的句子,眉头微蹙。这线索太过缥缈,青城山范围广阔,峰峦众多,仅凭这两句话,无异于大海捞针。
“还在想线索?”苏湄不知何时醒了,揉了揉眼睛,轻声问道。
陈砚将笔记递过去,指着那两行字:“嗯,爷爷留下的线索就这些。青城山是道教名山,洞天福地众多,我们得找个熟悉当地历史和道教文化的人引路才行。”
苏湄接过笔记仔细看了看:“到了成都,我们可以先去四川省文物局或者青城山道教协会咨询一下。建文帝在青城山的传说,在学术界和道教内部应该也有流传。”
“喂,你俩别嘀咕了,天都快亮了,让我再睡会儿……”老鬼翻了个身,嘟囔着,很快又鼾声大作。
陈砚和苏湄相视一笑,也各自闭目养神。车窗外,天色渐渐由墨黑转为鱼肚白,远山的轮廓在晨曦中慢慢清晰起来。
抵达成都后,三人未作停留,直奔四川省文物局。凭借周教授开具的介绍信和建文玉玺、经卷的发现记录,他们很快受到了文物局一位分管考古研究的副局长的接待。当陈砚提及建文衣冠冢可能位于青城山时,这位姓李的副局长显得十分重视。
“青城山有建文帝的传说,我们早有所闻,历代地方志和道家典籍中亦有零星记载。只是年代久远,实证难觅。”李局长沉吟道,“不过,既然你们带来了新的线索,特别是建文帝亲笔经卷上的记录,这无疑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这样吧,我给你们写封信,引荐你们去见青城山道教协会的张明远道长。他不仅是协会的负责人,也是青城山古常道观(天师洞)的驻观道长,家学渊源,对青城山的历史、传说和道教文化了如指掌,或许能帮到你们。”
拿到引荐信,三人立刻动身前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的青城山,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木青翠,四季常青,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山中宫观亭阁掩映于葱郁林木之间,曲径通幽,云雾缭绕,确是一处清修仙境。
他们在古常道观的一间静室里见到了张明远道长。道长年约六旬,身形清瘦,面容慈和,双目炯炯有神,穿着一袭青色道袍,手持拂尘,颇有仙风道骨。看过李局长的信,又仔细聆听陈砚讲述了寻找建文遗物的缘由和经过,特别是看到那卷建文亲笔经卷后,张道长抚须沉吟良久。
“无量天尊。”张道长宣了一声道号,缓缓开口,“建文皇帝确与我青城山有一段渊源。根据观中历代祖师口传及部分残存典籍记载,当年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役’后,由忠臣伴随,一路颠沛流离,曾在我青城山丈人峰一带结庐隐居,时间虽不长,但与当时本观祖师相交甚笃,探讨道法,寄情山水。至于衣冠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期待的脸庞:“确有其事。据传,建文皇帝离开青城山继续流亡前,感念此地庇护之恩,亦或许是自知前路茫茫,归期无望,便将随身携带的一袭龙袍和一枚贴身玉佩留下,托付祖师代为保管,并立衣冠冢以安念想。此举既有寄托,亦有不愿皇家之物流落民间,徒惹纷争的考量。然而,为保安全,防止朝廷追查,衣冠冢的位置极为隐秘,仅有极少数人知晓,且历代都是口耳相传,到了近代,知晓确切位置的人恐怕已是凤毛麟角。”
“那道长您……”陈砚急切地问。
张道长微微摇头:“贫道亦不知其具体所在。先师在世时,曾隐约提及,但并未明言。只说过两句偈语,‘白云深处觅仙踪,丈人峰下叩玄门’。并言及衣冠冢的入口,与一道天然形成的‘玄门’有关,需有缘人,持‘信物’,方能叩开。”
又是这两句偈语!陈砚和苏湄对视一眼,看来关键就在这“玄门”和“信物”之上。
“信物?是什么信物?”苏湄追问。
“据先师所言,似是一枚玉佩,与衣冠冢内所藏玉佩形制相仿,或为一对。”张道长道,“建文帝当年留下龙袍和一枚玉佩,随身是否还携有另一枚,不得而知。但若无此信物玉佩,即便找到‘玄门’,恐怕也难以开启。”
玉佩?陈砚心中一动,想起爷爷笔记的最后一页,似乎夹着一块用丝绸包裹的硬物。他连忙翻开笔记,取出那小小的丝绸包。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枚温润洁白的白玉佩,玉佩呈椭圆形,正面雕刻着精致的云龙纹,龙身蜿蜒,祥云环绕,背面则刻着一个小小的“文”字。玉佩的材质和雕工都显示出不凡的皇家气度。
“爷爷……”陈砚摩挲着玉佩,心中了然。原来爷爷早就找到了部分线索,甚至可能已经知晓了衣冠冢的大概位置,只是未来得及亲自探寻。
张道长接过玉佩,仔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云龙纹,背刻‘文’字……此玉佩的形制、纹饰,与传说中建文帝贴身玉佩的描述极为相似!看来,你们果然是有缘人。”他将玉佩交还给陈砚,“既然信物已在你们手中,那么找到‘玄门’便是关键。‘白云深处觅仙踪,丈人峰下叩玄门’……这‘丈人峰’好理解,是我青城山主峰之一。但这‘白云深处’和‘玄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道长沉吟片刻,又道:“青城山以幽深着称,云雾缭绕之处甚多。而‘玄门’在道家,既指通往大道之门户,亦可能指代某处天然形成的、形似门阙的景观。你们不妨先去丈人峰一带探寻,特别注意那些常有云雾笼罩、且存在奇特山石形似门户的地方。贫道可让观中一位熟悉山势路径的弟子为你们引路。”
张道长唤来一位名叫清泉的年轻道士,约莫二十出头,眼神清澈,步履轻盈,一看便知常在山中行走。清泉听说要寻找与建文帝相关的古迹,也十分感兴趣,欣然答应带路。
接下来的两天,清泉带着陈砚三人,以丈人峰为中心,在周边的山峦、溪谷、密林中仔细搜寻。他们探访了诸如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多处宫观和景点,也深入了一些人迹罕至的小径。青城山的确不乏形形色色的天然石门、狭窄一线天等景观,但似乎都与那神秘的“玄门”对不上号,用建文玉佩靠近试探,也全无反应。
第二天傍晚,一行人疲惫地回到古常道观附近的一处客栈。老鬼瘫在椅子上,揉着酸痛的腿:“我的老天爷,这青城山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费腿了!比在云峰山钻洞还累!那什么‘玄门’到底在哪儿啊?该不会就是个传说吧?”
苏湄则摊开地图,用笔标记着已经排查过的区域:“丈人峰周边适合形成‘玄门’的地貌,我们差不多都看过了。是不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玄门’也许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石头门?”
陈砚也感到一丝困惑和疲惫,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此时已是日暮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瑰丽的橘红色,青城山的群峰在暮色中显得更加幽深静谧。山间有淡淡的雾气开始升腾,缓缓流动,如同白色的轻纱。
他的目光无意识地追随着一缕飘向丈人峰后山的云雾,忽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白云深处……白云深处……”陈砚喃喃自语,“我们一直以为‘白云深处’是指一个固定的、云雾缭绕的地点。但会不会……它指的是一个动态的现象?比如,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条件下,云雾汇聚到某个特定位置时,才会显现出‘玄门’?”
苏湄闻言,眼睛一亮:“有道理!就像海市蜃楼或者某些光学现象!‘叩玄门’的‘叩’,也许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敲击,更是一种时机上的‘契合’!”
清泉小道长听了,也若有所思:“按照两位的说法……贫道想起一个地方。在丈人峰西北侧,有一处名为‘聚仙台’的偏僻所在,那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其下是一处深谷,常年云雾弥漫。尤其是在清晨,旭日初升,或者雨后天晴之时,谷中云海翻腾,有时阳光穿透云层,会在对面崖壁上投射出奇异的光影。曾有前辈说,那光影偶尔会形成类似门阙的形状,只是极为罕见,且转瞬即逝。”
“聚仙台?”陈砚精神一振,“明天一早,我们就去那里看看!”
次日凌晨四点,天色未明,一行四人便带着强光手电和必要的装备,在清泉的带领下,向着聚仙台出发。山路崎岖陡峭,露水打湿了石阶,十分湿滑。他们小心翼翼,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