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4章 天墓无极(129)

会议结束后,各参与方立刻开始行动。林深团队研发的“海水盐度调节装置”率先在红海生态过渡区安装,这种装置能将红海的高盐度海水转化为适合多数海洋生物生存的正常盐度;护渔队的渔民们驾驶渔船,在南海生态过渡区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鱼礁,为迁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鲛人长老们则在各过渡区投放“海灵诱导剂”,这种由海灵泉泉水和深海藻类制成的诱导剂,能散发出吸引海洋生物的特殊气味,引导它们沿着生态走廊迁徙。

 三个月后,第一个好消息传来——加勒比海的绿海龟成功穿越地中海,抵达了大西洋的产卵地,这是近百年来首次有绿海龟完成跨洋迁徙;紧接着,北大西洋的鳕鱼群沿着生态走廊,游到了冰岛附近的海域,当地渔民的捕捞量恢复到了三十年前的水平,却没有对鳕鱼种群造成破坏,因为联盟制定了严格的“限额捕捞”制度。

 苏清鸢站在南海生态过渡区的监测站,看着屏幕上绿海龟迁徙的实时画面,心中满是欣慰。埃里克教授拿着一杯热可可走过来,笑着说:“没想到生态走廊的效果这么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快。再过半年,太平洋的三文鱼就能沿着生态走廊,游到北大西洋的河流中产卵了。”

 “这离不开沿途各国的配合和所有人的努力,”苏清鸢指着远处正在投放人工鱼礁的渔船,“你看,护渔队的渔民们每天都在这里工作,鲛人战士们也在深海中清理垃圾,还有那些科研人员,日夜坚守在监测站,正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生态走廊才能顺利推进。”

 就在这时,林深的通讯器突然响起,他接起电话后,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苏姐,北极基地传来消息,冰原封印附近的海水温度突然升高,冰盖出现了大面积融化,磷虾群的数量开始减少!”

 苏清鸢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和埃里克教授、银纹鲛人一起,乘坐专机前往北极基地。抵达北极后,眼前的景象让众人震惊——原本覆盖着厚厚冰层的海面,出现了大片的开阔水域,冰原封印附近的冰层厚度比三个月前减少了0.5米,大量的磷虾尸体漂浮在海水中,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身影也变得稀少。

 北极基地的负责人拿着监测数据,声音带着焦虑:“我们检测到,北极的海水温度在过去一个月内升高了2摄氏度,这是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冰原封印的能量场虽然稳定,但冰层融化导致封印暴露在空气中,长期下去,封印可能会出现裂痕。”

 埃里克教授蹲下身,拿起一块融化的冰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冰块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来自北极海底的冻土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层开始融化,释放出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银纹鲛人看着融化的冰原,眼中满是担忧:“如果冻土层继续融化,不仅北极的生态会崩溃,全球的气候都会受到影响,海平面会上升,很多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泛洋封印链也会受到威胁。”

 苏清鸢深吸一口气,立刻做出决定:“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阻止冻土层继续融化。林深,你研发的‘低温冷却装置’能不能用于北极?埃里克教授,你负责联系全球的气候研究机构,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银纹鲛人,你通知沧溟城,调派擅长操控低温能量的鲛人战士,我们在北极冰原建立‘低温防护带’。”

 林深立刻点头:“‘低温冷却装置’原本是为了应对地脉之眼的高温研发的,经过改装后,应该能用于冷却北极的海水和冻土层。我现在就联系团队,将装置运到北极来。”

 埃里克教授也拿出通讯器,开始联系全球的气候研究机构:“我会提议召开全球气候峰会,推动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研发‘温室气体捕捉技术’,将空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捕捉起来,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银纹鲛人则通过鲛人族的特殊通讯方式,联系了沧溟城的鲛人战士。三天后,五十名擅长操控低温能量的鲛人战士抵达北极,他们在冰原封印周围布下了“低温防护带”——这种由鲛人低温能量和冰魄珠碎片制成的防护带,能将冰原封印周围的温度维持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减缓冰层融化的速度。

 一周后,林深研发的“低温冷却装置”运抵北极,这些装置被安装在冰原封印附近的海水中,能将海水温度降低到正常的北极温度,同时冷却正在融化的冻土层,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埃里克教授组织的全球气候峰会也在联合国总部召开,各国代表签署了《北极生态保护公约》,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并投入资金研发温室气体捕捉技术。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北极的情况逐渐得到控制——海水温度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冰原封印附近的冰层厚度不再减少,磷虾群的数量开始缓慢恢复,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冰原上。

 苏清鸢站在北极冰原上,看着远处正在嬉戏的北极熊,心中满是感慨。埃里克教授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虽然北极的情况暂时稳定了,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好北极的生态和全球的气候。”

 “是啊,”苏清鸢望着湛蓝的天空,“海洋保护和气候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解决了气候问题,海洋生态才能长期稳定。未来,我们还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监测和生态保护合作,让地球的气候恢复正常,让海洋永远充满生机。”

 银纹鲛人看着逐渐恢复的冰原,笑着说:“鲛人族会永远和人类站在一起,共同应对气候问题和海洋保护的挑战。无论是泛洋封印链的守护,还是生态走廊的建设,或是北极的生态保护,我们都会全力以赴。”

 一个月后,苏清鸢回到南海。她站在交流中心的屋顶,看着远处的海面,渔民们的渔船在海面上穿梭,鲛人们在水中嬉戏,生态走廊中的海洋生物正沿着既定路线迁徙,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林深拿着一份生态报告走过来,笑着说:“太平洋的三文鱼已经开始沿着生态走廊迁徙了,预计下个月就能抵达北大西洋;北极的磷虾群数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北极熊的种群数量也在增加;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去年减少了10%,虽然离目标还有差距,但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苏清鸢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数据,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未来还会遇到各种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濒危物种保护等问题,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解决。但只要联盟的成员们团结一心,只要全人类都能意识到保护地球和海洋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地球永远美丽,让海洋永远充满生机。

 这天晚上,南海的夜空格外明亮,星星像钻石一样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上。苏清鸢、林深、陈九爷、埃里克教授和银纹鲛人坐在交流中心的沙滩上,围着篝火,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期待。陈九爷拿出一瓶自己酿造的椰子酒,给每个人倒了一杯:“来,为了南海,为了全球的海洋,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干杯!”

 众人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苏清鸢看着眼前的伙伴们,心中满是幸福。她知道,属于他们的守护之路还在继续,属于海洋的美好未来,正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

 南海的夏夜总是带着淡淡的海风,沙滩上的篝火噼啪作响,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九爷刚给篝火添了几根干木柴,就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是护渔队的渔民们,他们刚从南沙海域回来,船上装满了新鲜的渔获,此刻正围着自己的渔船唱歌庆祝。

 “老吴说,今年南沙的渔汛是近十年最好的一次,”陈九爷笑着给大家续上椰子酒,“而且啊,他们在捕鱼的时候,还看到了一群中华白海豚跟着渔船游,这可是以前很少见的景象,说明咱们的海洋生态是真的变好了。”

 埃里克教授抿了一口椰子酒,眼中满是赞叹:“我去过全球很多海域,从来没有见过像南海这样,人与自然能如此和谐共处。你们的‘生态旅游+可持续渔业’模式,完全可以在全球推广,这对保护海洋生态太有意义了。”

 苏清鸢望着远处渔民们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就在这时,她的通讯器突然响起,是大西洋中脊监测站传来的消息:“苏教授,地脉之眼的能量场出现了轻微波动,周围的海水温度也有小幅上升,我们正在密切监测,但暂时没有发现其他异常。”

 苏清鸢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她立刻拿出平板电脑,调出地脉之眼的实时监测数据。屏幕上,代表能量场强度的曲线有了细微的起伏,海水温度也比昨天升高了0.2摄氏度。“虽然波动不大,但不能掉以轻心,”她皱着眉头说,“地脉之眼是地球板块运动的‘晴雨表’,它的异常很可能预示着更大的地质活动。林深,你立刻联系地质研究机构,分析最近全球的板块运动数据;银纹鲛人,你通知沧溟城的鲛人长老,让他们做好应对准备,一旦地脉之眼出现更大波动,我们需要立刻前往大西洋。”

 林深点点头,立刻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联系全球的地质研究机构。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苏姐,他们检测到,最近大西洋中脊的板块活动确实有加剧的迹象,尤其是地脉之眼所在的断裂带,板块移动速度比平时快了10%。专家推测,可能会在近期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如果地震影响到地脉之眼,很可能会导致它的能量失控。”

 银纹鲛人也通过鲛人族的通讯方式,联系上了沧溟城的鲛人长老:“长老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地脉稳定珠’,这种珠子能在地震时稳定地脉之眼的能量,只要我们能在地震前将它放入地脉之眼,就能避免能量失控。但地震的具体时间无法预测,我们必须尽快赶到大西洋中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