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4章 天墓无极(129)(第2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清鸢立刻做出决定:“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前往大西洋中脊。陈九爷,你留在南海,负责协调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渔业的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南海的生态情况;埃里克教授,你和我们一起去,凭借你对大西洋地质的了解,或许能帮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陆薇,你联系大西洋舰队,让他们派舰艇在中脊海域待命,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第二天清晨,苏清鸢、林深、埃里克教授和银纹鲛人乘坐联盟的专机,前往大西洋中脊监测站。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他们终于抵达了监测站。监测站的负责人早已在停机坪等候,他的脸色带着明显的焦虑:“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地震很可能在未来48小时内发生,震级预计在5.5到6级之间,虽然不算特别大,但地脉之眼所在的断裂带非常脆弱,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苏清鸢立刻跟着负责人来到监测室,屏幕上显示着地脉之眼的三维模型,模型中红色的能量线正在不断闪烁,代表板块运动的箭头也在快速移动。“我们必须在地震前将‘地脉稳定珠’放入地脉之眼,”她说,“林深,你立刻改装深潜器,加强它的抗震能力;埃里克教授,你和地质专家一起,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震中位置;银纹鲛人,你和鲛人长老沟通,确定‘地脉稳定珠’的使用方法,我们争取在24小时内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所有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林深带领科研团队,给深潜器加装了抗震装甲和应急动力系统,确保在地震发生时,深潜器能正常工作;埃里克教授和地质专家们通过分析板块运动数据,预测出地震很可能在36小时后发生,震中就在地脉之眼所在的断裂带附近;银纹鲛人也从沧溟城的鲛人长老那里了解到,“地脉稳定珠”需要由拥有“地脉感应能力”的人放入地脉之眼,而苏清鸢因为曾与海灵核心共鸣,恰好拥有这种能力。
36小时的倒计时一点点逼近,苏清鸢和银纹鲛人穿上特制的抗震深潜服,携带着地脉稳定珠,乘坐深潜器向地脉之眼驶去。深潜器穿过层层海水,周围的光线越来越暗,只有深潜器的探照灯在不断照亮前方的道路。当深潜器靠近断裂带时,苏清鸢能明显感觉到海水的震动,屏幕上的地震监测仪也开始出现轻微的波动。
“还有10公里就到地脉之眼了,”银纹鲛人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根据监测数据,地震的能量正在逐渐积累,我们必须加快速度。”
苏清鸢点点头,让林深加大深潜器的马力。很快,地脉之眼的轮廓出现在眼前——那个直径超过五十米的巨大洞穴,此刻正不断向外释放着红色的能量,周围的岩石也在轻微震动,似乎随时都会崩塌。
“就是现在!”苏清鸢打开深潜器的舱门,拿着地脉稳定珠,向地脉之眼的核心游去。银纹鲛人紧跟在她身后,用自己的水脉能量为她开辟道路,抵御着周围的能量冲击。
就在苏清鸢即将到达核心时,海水突然剧烈震动,地震提前发生了!断裂带的岩石开始大量崩塌,一块巨大的岩石朝着苏清鸢砸来。银纹鲛人立刻冲上前,用身体挡住了岩石,自己却被岩石砸中,尾鳍流出了鲜血。
“银纹!”苏清鸢大喊一声,心中满是焦急。但她知道,现在不能停下,她必须尽快将地脉稳定珠放入核心。她忍着心中的担忧,继续向核心游去,终于在又一次岩石崩塌前,将地脉稳定珠放入了地脉之眼的核心。
地脉稳定珠进入核心后,瞬间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一道能量屏障从核心扩散开来,将地脉之眼的能量牢牢困住。周围的震动逐渐减弱,崩塌的岩石也停了下来,地脉之眼的能量场恢复了稳定。
苏清鸢立刻游到银纹鲛人身边,查看它的伤势。银纹鲛人的尾鳍伤口很深,但它还是笑着说:“我没事,只要地脉之眼稳定了,这点伤不算什么。”
苏清鸢拿出随身携带的疗伤药膏,小心翼翼地涂抹在银纹鲛人的伤口上,同时用自己的海灵之气为它疗伤。在海灵之气的作用下,银纹鲛人的伤口慢慢止住了血,疼痛也减轻了不少。
回到监测站后,所有人都围了上来。埃里克教授看着屏幕上稳定的能量场数据,松了一口气:“太好了,地脉之眼稳定了,地震没有对它造成太大影响。你们这次立了大功!”
林深也兴奋地说:“根据地质监测数据,这次地震释放了大部分的板块能量,未来一段时间内,大西洋中脊的板块运动应该会恢复正常,地脉之眼也不会再出现大的波动。”
苏清鸢看着银纹鲛人,眼中满是感激:“这次能成功,多亏了银纹,它为了保护我,受了很重的伤。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它,让它尽快康复。”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和林深一直在监测站照顾银纹鲛人,埃里克教授则和地质专家们一起,分析地震后的地质数据,确保大西洋中脊的地质活动稳定。在众人的精心照料下,银纹鲛人的伤势恢复得很快,几天后就能正常游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他们准备返回南海时,大西洋中脊监测站的负责人送给他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用深海玻璃制成的地球模型,模型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全球的泛洋封印链和跨洋生态走廊。“这是我们全体监测站人员的一点心意,”负责人笑着说,“感谢你们为保护大西洋生态和地脉之眼所做的一切,有你们在,我们相信全球的海洋生态一定会越来越好。”
苏清鸢接过地球模型,心中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份礼物不仅代表着监测站人员的感谢,更代表着所有人对海洋保护的希望。
回到南海后,苏清鸢将地球模型放在了交流中心的科普馆里,让所有来参观的游客都能看到全球海洋保护的成果。护渔队的渔民们听说了他们在大西洋的经历后,纷纷来到交流中心,向他们表示祝贺,老吴还特意带来了自己捕到的最大的一条蓝鳍参,为他们接风洗尘。
“清鸢丫头,你们真是好样的!”老吴拍着苏清鸢的肩膀,脸上满是自豪,“现在啊,不仅咱们南海的生态越来越好,全球的海洋生态也在你们的努力下慢慢恢复,咱们渔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苏清鸢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护渔队的渔民们守护南海,没有联盟成员们的齐心协力,没有全球各国的支持,我们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接下来的几个月,全球的海洋生态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跨洋生态走廊的效果越来越显着,更多的海洋生物完成了跨洋迁徙,濒危物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北极的冰原封印在“低温防护带”的保护下,冰层厚度逐渐恢复,磷虾群的数量也回到了正常水平;大西洋中脊的地脉之眼在“地脉稳定珠”的作用下,能量场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再出现异常波动。
苏清鸢站在交流中心的观测塔上,看着全息投影里全球海洋生态的实时画面,心中满是欣慰。林深走到她身边,递给他一杯热咖啡:“埃里克教授传来消息,全球气候峰会即将召开,各国代表都希望我们能在峰会上分享海洋保护的经验,推动全球气候保护和海洋保护的深度合作。”
苏清鸢接过咖啡,笑着说:“好啊,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国家重视海洋保护,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只要全球人类团结一心,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地球永远美丽,让海洋永远充满生机。”
林深点点头:“我已经开始准备峰会的报告了,里面详细记录了泛洋封印链的守护、跨洋生态走廊的建设、地脉之眼的稳定等成果,还有未来海洋保护的规划。我相信,这些成果和规划一定会得到各国代表的认可和支持。”
陈九爷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护渔队的工作计划:“护渔队已经制定了明年的工作计划,我们打算在南海更多的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和珊瑚苗,同时扩大生态旅游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海,保护南海。”
银纹鲛人也笑着说:“鲛人族也计划在明年开放更多的海底区域,让人类科研人员研究深海生态,同时培养更多的鲛人战士,与人类一起守护全球的海洋生态。”
苏清鸢看着身边的伙伴们,心中满是幸福和希望。她知道,海洋保护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只要他们始终团结一心,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敬畏和热爱,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实现他们的目标。
这天晚上,南海的夜空格外璀璨,星星像无数颗钻石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上。苏清鸢、林深、陈九爷、银纹鲛人坐在交流中心的沙滩上,看着远处的海面,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心中满是宁静和满足。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海洋守护之路还在继续,属于全球海洋的美好未来,正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
全球气候峰会召开前夜,南海的雨下得格外缠绵。苏清鸢站在交流中心的实验室里,看着林深调试“海洋生态全息投影系统”——这个系统能将全球海洋的实时生态数据,以三维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峰会现场,让各国代表直观看到联盟成立以来的保护成果。屏幕上,蓝鳍参的洄游路线如银色丝带般穿梭在南海,北极的冰原上磷虾群形成的“银色海洋”与北极熊的身影相映,大西洋中脊的地脉之眼被淡红色的稳定能量场包裹,一切都在有序运转。
“所有数据都已校准完毕,”林深擦了擦额角的汗,“明天峰会现场,只要接入全球监测网络,就能实时展示跨洋生态走廊的生物迁徙情况——埃里克教授刚发来消息,太平洋的三文鱼已经进入大西洋海域,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三天。”
陈九爷端着两杯姜茶走进来,杯壁上还冒着热气:“老吴他们刚从南沙回来,说今天看到了三群中华白海豚,最大的一群有二十多只。现在渔民们都养成了习惯,每次出海都会记录海洋生物的活动情况,昨天还帮科研团队拍到了罕见的‘珊瑚产卵’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