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0章 天墓无极(135)
冷锋凑近观察,石板上的星轨符与昆仑镜背面的凹槽形状隐约吻合,仿佛是特意为昆仑镜设计的基座。“如果能将昆仑镜与石板结合,会不会触发新的线索?”他提出猜想,同时让陈曦调整工作台上的光学投影设备,将昆仑镜的云纹投影到石板上。
当两种纹路重叠的瞬间,石板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星轨符沿着投影轨迹缓缓旋转,在墙面投射出一幅完整的星图——星图中央的亮星与玉珠峰的坐标完全一致,周围的小星星则对应着十二个神脉节点的位置,而星图边缘的一组符号,标注着“陨星之核”的方位,指向昆仑山脉最西端的“黑石滩”区域。
“陨星之核很可能就是神脉能量的源头!”张岚激动地说,她快速调出黑石滩的卫星地图,“这里是昆仑山脉的无人区,地表覆盖着黑色的火山岩,常年刮着十级以上的强风,而且据地质资料显示,地下有大量的冰层和溶洞,探索难度极大。”
冷锋看着地图上标注的黑石滩,心中清楚,要找到陨星之核,必须克服极端的自然环境和潜在的危险。“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明天先对黑石滩进行初步勘察,重点确认陨星之核的大致位置和周边环境;李锐,你负责准备抗风防寒装备和溶洞探测设备,包括地质雷达、水下机器人和应急供氧系统;张岚和李教授,继续研究石板和昆仑镜,寻找陨星之核的具体特征,避免我们错过关键线索。”
次日清晨,赵雷带领的侦查小队乘坐改装过的抗风直升机,朝着黑石滩出发。直升机穿过呼啸的强风,机身在气流中剧烈摇晃,驾驶员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贴着地面缓慢前进。“这里的风太大了,无人机无法升空!”陈曦尝试多次放飞无人机,都被强风卷走,只能依靠直升机上的雷达进行探测。
经过三小时的艰难飞行,小队终于抵达黑石滩。地面上的黑色火山岩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强风卷起碎石,打在直升机机身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雷达显示,东北方向五公里处有一个巨大的溶洞,溶洞内有异常的能量波动,很可能就是陨星之核的位置!”赵雷对着对讲机大喊,同时让驾驶员在溶洞附近的平坦区域降落。
队员们跳下直升机,立刻感受到强风的威力——体重较轻的队员几乎被风吹得站立不稳,只能互相搀扶着前进。他们穿着特制的抗风防寒服,衣服表面的防风涂层能有效减少风阻,头盔上的防风镜则防止碎石划伤眼睛。
朝着溶洞前进的途中,地面上的火山岩逐渐变成了冰层,冰层下隐约能看到蓝色的光芒——是神脉液渗透到地表形成的冰晶。“这里的神脉液浓度是冰眼节点的五倍!”赵雷蹲下身,用冰镐敲下一块冰晶,对着阳光观察,“陨星之核的能量果然强大!”
抵达溶洞入口时,强风的威力有所减弱,但洞内漆黑一片,散发着刺骨的寒意。赵雷打开战术手电,光束照亮了洞内的景象——溶洞高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顶部悬挂着巨大的冰柱,地面上布满了深不见底的冰缝,冰缝内泛着蓝色的光芒,显然与神脉液相连。
“地质雷达显示,溶洞深处有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圆形物体,能量波动极其强烈,应该就是陨星之核!”陈曦拿着雷达设备,对着溶洞深处扫描,“但通往深处的道路布满冰缝,需要搭建临时通道才能通过。”
赵雷让队员们拿出登山绳和冰爪,开始搭建通道。他们将登山绳固定在两侧的冰柱上,用冰镐在冰面上凿出foothold,确保队员们能安全通过。经过一小时的努力,临时通道终于搭建完成,队员们依次沿着通道向溶洞深处前进。
越往深处走,洞内的温度越低,战术手电的光束在冰壁上反射,照亮了两侧冰壁上的符文——这些符文与石板上的星轨符完全一致,形成一条通往陨星之核的指引路线。“前面就是陨星之核!”赵雷兴奋地大喊,前方的冰壁突然消失,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出现在眼前。
空间中央,一颗直径约十米的黑色陨石悬浮在半空中,表面覆盖着淡蓝色的神脉液,液体沿着陨石的纹路流动,形成一道道蓝色的光环。陨石周围的冰壁上,镶嵌着数十颗夜明珠,将整个空间照亮得如同白昼。
“这就是陨星之核!”赵雷小心翼翼地靠近陨石,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量波动,“神脉液就是从陨石内部渗透出来的,它才是整个神脉系统的能量源头!”
队员们立刻开始收集数据,陈曦用地质雷达扫描陨石内部,发现陨石中心有一个圆形的空腔,空腔内储存着大量的神脉液;赵雷则用取样器采集陨石表面的神脉液样本,准备带回基地进行分析。
就在这时,溶洞突然剧烈摇晃,顶部的冰柱开始坠落。“不好!强风引发了溶洞坍塌!”赵雷大喊,立刻让队员们撤离。所有人沿着临时通道快速撤退,当最后一名队员冲出溶洞时,整个溶洞轰然坍塌,黑色的火山岩和冰块将入口彻底堵塞。
“幸好我们撤离及时!”陈曦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看着坍塌的溶洞,“陨星之核被埋在里面,暂时安全了,但我们需要尽快制定方案,将它保护起来。”
赵雷对着对讲机汇报情况:“冷队,我们在黑石滩找到了陨星之核,它位于一个溶洞深处,能量极其强大,但溶洞已经坍塌,需要重新开辟通道才能进入。另外,这里的强风环境恶劣,大型设备无法运输,修复和保护工作难度很大。”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在基地召开紧急会议。“陨星之核是神脉系统的核心,必须尽快保护起来,防止再次受到破坏。”他看着屏幕上的黑石滩地图,“张岚,你和地质专家研究一下,能否在坍塌的溶洞周围建立一个临时的防护屏障,阻挡强风和碎石;李锐,你负责改装运输设备,确保能在强风环境下运输修复物资;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留在黑石滩,监测陨星之核的能量波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会议结束后,各小组立刻行动。张岚和地质专家经过研究,决定采用充气式防护屏障——这种屏障由高强度的抗风材料制成,展开后能形成一个直径约五十米的半圆形防护区,有效阻挡强风和碎石。李锐则将运输车辆的轮胎换成防滑履带,车身加装防风挡板,确保能在黑石滩的复杂地形上行驶。
三天后,防护屏障和修复设备全部准备就绪,冷锋带领精锐小队,乘坐改装后的运输车辆,前往黑石滩。车队在强风中缓慢前进,车身两侧的防风挡板被风吹得微微变形,但依然保持着稳定。经过一天的跋涉,车队终于抵达黑石滩,与赵雷的侦查小队汇合。
队员们立刻展开防护屏障,充气泵轰鸣着将屏障撑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防护区,将坍塌的溶洞入口完全覆盖。张岚和地质专家在防护区内搭建起临时的检测站,通过地质雷达监测陨星之核的能量波动——数据显示,陨星之核的能量稳定,神脉液的渗透速度正常,暂时没有危险。
“接下来,我们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通道,进入溶洞内部,对陨星之核进行全面检测和保护。”冷锋对着队员们说,同时让李锐带领队员们使用激光切割仪,在坍塌的溶洞入口处开辟通道。
激光切割仪的红色光束在黑色火山岩上划过,岩石逐渐被切割成小块,队员们用挖掘机将碎石清理出去。经过两天的艰苦工作,一条宽约两米的通道终于开辟完成,直通溶洞内部的圆形空间。
队员们沿着通道进入溶洞,陨星之核依然悬浮在半空中,表面的神脉液流动如常。张岚立刻用检测设备对陨星之核进行全面扫描,发现陨石内部的空腔内储存着约十万升神脉液,这些神脉液通过陨石表面的纹路渗透出来,为整个神脉系统提供能量。
“我们需要在陨星之核周围搭建一个恒温恒压的保护罩,防止神脉液流失。”张岚指着陨石周围的空间,“保护罩由特殊的透明材料制成,既能让我们观察陨星之核的情况,又能隔绝外部环境的影响。”
队员们立刻开始搭建保护罩,他们将保护罩的支架固定在周围的冰壁上,然后将透明材料展开,覆盖整个支架。经过一天的努力,保护罩终于搭建完成,陨星之核被稳稳地包裹在里面,保护罩内的温度和压力被调节到与溶洞内部一致,确保神脉液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流失。
“陨星之核的保护工作完成了!”李教授兴奋地说,他拿着检测报告,“数据显示,保护罩的各项参数都符合要求,神脉液的渗透速度稳定,不会对神脉系统造成影响。”
冷锋看着保护罩内的陨星之核,心中满是欣慰。从发现昆仑镜,到保护神宫、修复神脉节点,再到找到并保护陨星之核,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和挑战,终于守护住了昆仑神脉系统的核心。
就在这时,总部的对讲机传来好消息:“守陵者小队,经过国际刑警和各国文物保护组织的联合努力,全球范围内与黑蝎有关的盗墓组织和文物走私团伙已被全部肃清,昆仑山脉的文物安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保护。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昆仑神脉系统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正式启动全球保护计划!”
队员们听到消息后,纷纷欢呼起来。他们的努力不仅保护了中华文明的瑰宝,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全球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
冷锋站在溶洞内,看着保护罩内的陨星之核,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场历时数月的战斗,让他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处遗址都是文明的传承。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守护昆仑山脉的神脉系统,探索更多的上古文明秘密,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此时,李教授拿着一块新发现的符文碎片,走到冷锋身边:“冷队,我们在陨星之核周围的冰壁上发现了这枚碎片,上面的符文记载,昆仑文明还有一处‘星象殿’,里面保存着上古时期的星象图,或许能解开陨星之核的起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