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0章 天墓无极(135)(第2页)

冷锋接过符文碎片,看着上面复杂的纹路,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即将开始,他们将继续踏上守护中华文明的征程,在昆仑山脉的冰雪中,书写更多属于他们的传奇。

符文碎片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文物分析室的恒温载物台上,高倍显微镜下,碎片边缘的螺旋纹路清晰可见——这些纹路与陨星之核表面的能量轨迹完全吻合,仿佛是用同一种“能量刻刀”雕琢而成。李教授将碎片的三维模型与《昆仑古卷》残页进行比对,发现碎片上的符号恰好能填补古卷中“星象殿”记载的缺失部分。

“‘星象殿,承天脉,映星轨’,结合碎片上的符文,星象殿应该建在陨星之核正上方的冰川断层处。”李教授指着投影屏幕上的地质剖面图,断层处标注着一个闪烁的黄色光点,“这里的冰层厚度超过三百米,内部有天然形成的空腔,星象殿很可能就隐藏在空腔里,用冰层作为天然屏障。”

冷锋看着光点位置,恰好位于黑石滩与“龙脊”节点之间的无人区,那里的冰川活动频繁,常年发生冰崩,探索难度远超之前的神脉节点。“陈曦,立刻用卫星扫描冰川断层区域,重点排查天然空腔的位置;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准备冰钻设备,明天先对断层进行浅层钻探,确认冰层结构;张岚,你负责设计冰层加固方案,防止钻探时引发冰崩。”

次日清晨,侦查小队的直升机降落在冰川断层附近的雪原上。赵雷指挥队员们架设轻便式冰钻,钻头在低温下高速旋转,冰层碎屑飞溅,很快在地面钻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冰孔。陈曦将微型探测机器人放入冰孔,机器人带着摄像头和地质传感器,缓慢向冰层深处移动。

“冰层下方五十米处发现异常!”陈曦盯着屏幕,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显示,冰层内部有一处不规则的空腔,空腔壁上隐约能看到人工开凿的痕迹,“空腔高度约十米,宽度约二十米,符合星象殿的规模推测!”

赵雷立刻让队员们调整冰钻位置,朝着空腔方向继续钻探。两小时后,冰钻终于打通空腔,一股带着寒气的气流从冰孔中涌出,传感器检测显示,空腔内的温度稳定在零下十摄氏度,比外部冰层温度高出不少,显然是有能量源在维持环境。

“冷队,我们在冰川断层下发现了疑似星象殿的空腔,内部有稳定的能量源,推测是星象殿的防御机制在运行。”赵雷对着对讲机汇报,同时准备将光纤摄像头送入空腔,“我们先进行内部侦查,确认安全后再制定进入方案。”

光纤摄像头缓缓进入空腔,画面逐渐清晰——空腔中央矗立着一座圆形的石台,石台上布满了星轨符文,符文之间镶嵌着夜明珠,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石台周围环绕着十二根冰柱,每根冰柱上都刻着一个神脉节点的名称,冰柱顶端的水晶球与星图上的亮星遥相呼应;而空腔的最深处,一道石门紧闭,门上刻着与昆仑镜完全匹配的云纹凹槽,显然是星象殿的主入口。

“这就是星象殿!”李教授通过实时画面看到这一幕,激动得声音发颤,“石台上的星图应该是控制神脉系统的‘总开关’,只要转动星图,就能调节各个神脉节点的能量分配!”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带领核心小队前往冰川断层。抵达现场后,他看着冰孔中传回的画面,做出部署:“张岚,你和考古队员研究星图的运转机制,制定安全的操作方案;李锐,你负责搭建冰层通道,确保我们能安全进入空腔;赵雷,你带领队员在周围设置警戒,防止意外发生;陈曦,无人机全程监控冰川活动,一旦发现冰崩迹象,立刻通知撤离。”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李锐带领工程小队用高强度合金搭建通道支架,支架外侧包裹着保温材料,防止通道内结冰;张岚则和考古队员通过光纤摄像头仔细观察星图符文,结合《昆仑古卷》的记载,推测出星图的运转规律——星图以玉珠峰对应的亮星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可增加神脉节点的能量输出,逆时针转动则减少输出,而转动到特定角度时,能激活石门的开启机制。

经过一天的准备,冰层通道终于搭建完成。通道宽约一米五,高约两米,内部安装了照明和通风设备,确保队员们能安全通行。冷锋带领张岚、李教授、陈曦和五名考古队员,沿着通道缓缓进入空腔,一股带着淡淡蓝光的气流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神脉液特有的清冽气息。

“星图的能量波动很稳定,没有发现机关痕迹。”张岚用探测仪扫描石台,仪器屏幕上显示出绿色的安全信号,“我们可以尝试转动星图,看看能否开启石门。”

李教授戴上特制的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地握住星图边缘的水晶把手,按照古卷记载的角度,顺时针转动星图。当星图转动到与石门云纹对齐的瞬间,石台突然发出一阵嗡鸣,十二根冰柱顶端的水晶球同时亮起,蓝色的能量流顺着星图纹路汇聚到石门凹槽处。

“快!用昆仑镜嵌入凹槽!”李教授大喊,陈曦立刻将昆仑镜递过去。当昆仑镜嵌入凹槽的瞬间,石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门后是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密室,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青铜星盘,星盘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星轨符文,盘中央镶嵌着一颗拳头大小的蓝色水晶——正是陨星之核的“能量结晶”。

“这颗水晶应该是陨星之核的核心,也是星象殿的能量源!”张岚激动地说,她用探测仪扫描水晶,发现水晶内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十个神脉节点的总和,“只要保护好这颗水晶,神脉系统就能永久稳定运行,昆仑山脉的地质安全也能得到保障。”队员们开始对密室进行全面勘察,陈曦用高清相机记录青铜星盘和蓝色水晶的细节,考古队员则对星盘上的符文进行拓印。就在这时,陈曦的对讲机突然响起:“陈姐!冰川外部出现异常震动,雷达显示有大量冰层正在移动,可能发生大规模冰崩!”

冷锋心中一紧,立刻让队员们停止勘察:“所有人立刻撤离!先返回地面,等冰崩结束后再继续工作!”

队员们沿着通道快速撤离,当最后一名队员冲出冰孔时,远处的冰川突然发出一阵巨响,巨大的冰块从断层处滑落,卷起漫天雪雾。幸好赵雷提前带领队员们撤离到安全区域,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冰崩持续了约半小时,待雪雾散去后,队员们返回现场查看——冰层通道被坍塌的冰块堵塞,空腔入口也被掩埋,星象殿再次被冰层保护起来。“星象殿暂时安全了,冰崩反而帮我们加固了外部屏障。”张岚看着坍塌的冰层,松了一口气,“不过我们需要重新开辟通道,才能继续对星象殿进行研究和保护。”

冷锋点点头,对着队员们说:“先返回基地,制定新的勘察方案。星象殿已经找到,只要我们做好长期保护计划,就能逐步解开它的秘密。”

返回基地后,小队立刻召开会议,制定了“星象殿长期保护计划”:第一步,用卫星和无人机对冰川断层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实时掌握冰川活动情况;第二步,研发新型冰层加固技术,在空腔周围建立永久性防护结构,防止冰崩破坏星象殿;第三步,组建专业的考古研究团队,对青铜星盘和蓝色水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神脉系统的运行原理。

总部对计划高度认可,立刻调派了冰川学、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先进的科研设备,协助小队开展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新型冰层加固设备和科研团队全部到位,队员们再次前往冰川断层,开始对星象殿进行系统性研究。

专家们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空腔周围搭建了加固框架,框架外侧覆盖着一层弹性防护膜,既能抵御冰崩的冲击,又能适应冰层的自然移动;同时,在星象殿内安装了恒温恒压系统和能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控蓝色水晶的能量波动和星象殿的环境参数。

在安全得到保障后,考古团队开始对青铜星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符文解读,专家们发现星盘不仅能控制神脉系统的能量分配,还记录了上古时期昆仑文明的天文观测数据——这些数据比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天文记录早了近千年,对研究人类古代天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而对蓝色水晶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晶内的能量可以通过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激发后的能量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多种形式,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如果能掌握水晶的能量转化技术,将为人类提供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彻底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负责研究的物理学家兴奋地说。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派来考察团,对星象殿和陨星之核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将昆仑神脉系统的保护级别提升为“全球特级文化遗产”,并成立了由各国专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探索昆仑古文明的秘密。

冷锋站在星象殿的密室里,看着各国专家围绕青铜星盘展开讨论,蓝色水晶的光芒在他们脸上闪烁。他想起了最初发现昆仑镜时的场景,想起了与黑蝎的一次次战斗,想起了队员们在冰雪中坚守的日日夜夜——所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冷队,总部传来消息,联合研究团队希望我们继续担任神脉系统的守护任务,负责星象殿和陨星之核的安全保卫工作。”通讯兵走到冷锋身边,递过一份任命文件,“另外,国际刑警组织决定授予我们‘全球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以表彰我们在打击文物走私和保护昆仑文明方面的贡献。”

冷锋接过文件,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他知道,守护昆仑文明的任务远没有结束,星象殿和陨星之核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解开,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和考验。但他和他的队员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此时,李教授拿着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走过来:“冷队,我们在青铜星盘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上古地图,上面标注着‘海外仙山’的位置,或许是昆仑文明的另一个遗址!”

冷锋接过地图,看着上面熟悉的螺旋符文,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即将开始,他们将带着守护文明的信念,踏上新的征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守陵者的传奇。

上古地图在文物分析室的无影灯下展开,泛黄的绢帛上用朱砂绘制的螺旋符文与昆仑镜的云纹形成奇妙呼应。李教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绢帛边缘的尘埃,地图中央标注的“海外仙山”四字逐渐清晰,周围的海岸线轮廓与现代东海海域的卫星图比对后,竟与舟山群岛以东三百公里处的无人岛链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