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天墓无极(136)(第3页)
队员们立刻行动,用特制的密封材料修补破裂的管线,同时将剩余的混合液注入能量储备罐。经过两小时的紧急抢修,管线的泄漏终于被制止,能量液的供应恢复正常,银色球体的光芒也逐渐稳定下来,继续向地球发送同步信号。
“装置已经恢复正常,与地球昆仑神脉的同步率达到98%。”王博士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松了一口气,“它会继续维持地球与月球的能量连接,确保昆仑神脉系统的稳定运行。”
科考队在大厅内继续勘察,发现墙壁上还刻着更多的符文,这些符文记录着昆仑先民的星际探索历史——他们曾驾驶星舟前往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月球背面的遗迹是他们在太阳系内建立的第一个星际中转站。
就在这时,陈曦的声音突然从通讯系统传来:“冷队!月球车检测到月球表面出现异常能量波动,可能是陨石撞击预警!预计十分钟后抵达你们所在的环形山,建议立刻撤离!”
队员们立刻向通道口撤退,当最后一名队员冲出金属门时,远处的月面上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一颗小型陨石撞击在环形山附近,扬起的月壤形成巨大的尘埃云,将整个环形山笼罩。
科考队乘坐月球车快速返回“昆仑号”登月舱,当登月舱的舱门关闭,开始准备升空时,冷锋透过舷窗看向远处的环形山——尘埃云逐渐散去,金属门已经被月壤重新覆盖,月球背面的遗迹再次隐藏在寂静的月壤之下。
经过三天的飞行,“昆仑号”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科考队带回的月球遗迹数据和能量样本,为研究昆仑文明的星际探索技术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的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为科考队举办了表彰大会,授予他们“全球文明探索特殊贡献奖”,并决定成立“星际文明探索联盟”,由中国牵头,联合各国的航天机构和科研团队,共同探索昆仑文明的星际秘密。
冷锋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手中捧着沉甸甸的奖牌,心中充满了感慨。从守护昆仑山脉的神脉系统,到探索全球的海脉节点,再到登上月球背面的星际遗迹,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在守护文明、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前行。
此时,基地的通讯兵发来紧急消息:“冷队,嫦娥六号在火星表面的乌托邦平原区域,发现了与月球背面相似的符文和能量波动,推测是昆仑先民在火星建立的另一处星际遗迹!”
冷锋接过消息,看着上面的火星影像和能量数据,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新的星际探索征程已经开启,他们将向着火星进发,去探索昆仑文明在太阳系内的更多秘密,为人类的星际梦想写下新的篇章。
火星乌托邦平原的红色沙砾在模拟舱内扬起细尘,冷锋戴着vr头盔,眼前实时投射着嫦娥六号传回的火星地表影像——乌托邦平原西部的一处环形山边缘,数十道暗红色的螺旋符文镶嵌在岩石中,符文末端的射线与月球背面遗迹的暗纹轨迹完全吻合,共同指向太阳系外侧的一片星云区域。
“根据火星车‘祝融号’的探测数据,这些符文下方存在一个直径约两百米的地下空腔,空腔内的能量波动频率与月球星际通讯装置一致,且强度是月球遗迹的三倍。”航天专家王博士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他操控着虚拟界面,调出空腔的三维模型,“更关键的是,空腔内检测到液态水的存在,这意味着遗迹可能保存得比月球和南极的更完整。”
李教授捧着《昆仑古卷》的最新解读版,手指在泛黄的绢帛上滑动:“古卷中‘赤地为驿’的记载终于有了线索!‘赤地’指的就是火星,‘驿’则是昆仑先民在火星建立的星际驿站,用于中转能量和中转星舟。而且这段‘星火符’明确提到,火星驿站内藏着‘星图总纲’,记录着前往其他星系的航行路线。”
冷锋摘下vr头盔,目光落在会议室中央的太阳系模型上——火星、月球、地球的昆仑山脉三点连线,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延长线直指柯伊伯带外侧的未知星域。“这次火星探索不仅要找到星际驿站,更要获取星图总纲,解开昆仑先民星际迁徙的秘密。”他对着众人下达指令,“赵雷,选拔具备深空探测经验的队员,进行火星重力适应和密闭环境生存训练;李锐,协调国家航天局,对接‘天问四号’火星载人探测任务,准备火星着陆舱和地面漫游车;张岚、李教授,破解火星符文的能量激活方式,避免触发未知机关;陈曦,构建火星地表通讯网络,确保科考队与地球、火星轨道空间站的信号畅通。”
一年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一号重型运载火箭搭载着“昆仑二号”火星载人飞船,在橙红色的火焰中升空,冲破大气层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开启星际航行模式。船舱内,冷锋带领的六人科考队穿着轻量化航天服,正在进行在轨训练——火星的重力仅为地球的38%,他们需要提前适应低重力环境下的行走、操作设备等动作,避免着陆后出现行动失误。
经过七个月的漫长航行,“昆仑二号”成功抵达火星轨道,与“天宫”火星空间站完成对接。在空间站休整三天后,科考队乘坐火星着陆舱,向着乌托邦平原的预定着陆区降落。着陆舱穿越火星稀薄的大气层时,外壳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让舷窗泛起红光,直到距离地表一公里时,降落伞打开,着陆舱才缓缓减速,最终平稳降落在环形山附近的平坦区域。
当着陆舱的舱门打开,红色的火星地表映入眼帘,远处的环形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稀薄的大气层让天空呈现出淡粉色的渐变。“能量信号来源确认,就在环形山内部,距离着陆点约八百米。”陈曦操控着火星漫游车,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能量波图谱,“周围没有检测到沙尘暴预警,可以开始行动。”
科考队乘坐漫游车向环形山驶去,车轮在红色沙砾上留下深深的轨迹。抵达环形山边缘后,队员们下车步行,沿着缓坡向山底走去。山底的岩石上,暗红色的螺旋符文在夕阳下泛着微弱的金属光泽,符文之间的缝隙中,还残留着淡蓝色的能量痕迹——与地球神脉液、月球星际装置的能量特征完全一致。
“这些符文是‘火星能量锁’,需要同时注入神脉液和海脉液的混合液,才能打开地下空腔的入口。”张岚用便携式光谱仪扫描符文,仪器屏幕上显示出符文的能量流动路径,“入口应该在环形山中心的岩石下方,需要用漫游车的机械臂移除表层岩石。”
火星漫游车的机械臂缓慢运转,将中心区域的岩石一块块移除,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形金属盖板逐渐显露出来。盖板上的符文与周围岩石上的完全吻合,中央的凹槽尺寸与昆仑镜精确匹配,周围还分布着八个小型注液孔,显然是为混合液准备的接口。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混合液注入注液孔,当最后一个孔注满时,金属盖板上的符文突然亮起,淡蓝色的光芒在红色火星地表上显得格外醒目。冷锋立刻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盖板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缓缓向一侧滑动,露出一条通往地下空腔的金属通道。
通道内弥漫着淡淡的金属气息,墙壁上的能量管线闪烁着蓝色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队员们沿着通道向下走了约五十米,进入一个巨大的地下空腔——空腔呈圆柱形,高约三十米,直径约两百米,顶部的金属穹顶镶嵌着无数发光晶体,将整个空腔照亮得如同白昼;空腔中央,一座巨大的金属平台矗立在地面上,平台上摆放着一个直径约十米的星图投影装置,装置周围环绕着八个能量柱,每个能量柱上都刻着不同星系的图案。
“这就是‘星图总纲’!”李教授激动地走上平台,手指轻轻触碰星图投影装置,装置立刻启动,一道蓝色的全息投影从装置中射出,在空腔内形成一幅完整的银河系星图——星图上标注着数百个发光的节点,每个节点旁都刻着昆仑符文,其中一个节点正是太阳系,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是昆仑先民规划的星际航行路线。
张岚用检测设备连接星图装置,屏幕上显示出详细的航行数据——包括每个显示的距离、重力参数、能源补给点等信息。“这些数据太精确了!比人类目前掌握的银河系测绘数据还要详细,甚至标注出了几颗未被发现的宜居行星。”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叹,“而且装置还储存着昆仑先民的星际航行日志,记录着他们探索宇宙的历程。”
就在队员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空腔突然剧烈震动,顶部的金属穹顶开始出现裂缝,能量柱上的光芒也变得忽明忽暗。“不好!火星地表发生尘暴,引发了地下空腔的结构不稳定!”王博士大喊,他快速查看监测数据,“能量管线出现多处泄漏,星图装置的能量供应正在中断,我们必须尽快撤离,否则会被埋在地下!”
队员们立刻向通道口撤退,当最后一名队员冲进通道时,身后传来巨大的坍塌声,空腔内的金属平台和星图装置被坠落的岩石掩埋。他们沿着通道快速向上奔跑,终于在通道完全坍塌前冲出地下空腔,登上了等候在环形山边缘的火星漫游车。
漫游车向着着陆舱驶去,此时火星地表的尘暴已经来临,红色的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十米。漫游车的导航系统多次出现故障,幸好陈曦凭借着预先绘制的地形地图,避开了多处岩石障碍,最终安全返回着陆舱。
当着陆舱升空,离开火星地表时,冷锋透过舷窗看向下方的乌托邦平原——尘暴已经覆盖了整个区域,地下空腔的入口早已被沙尘掩埋,火星星际驿站再次隐藏在红色的星球之下。但科考队带回的星图数据和航行日志,已经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新大门。
经过七个月的航行,“昆仑二号”成功返回地球。科考队带回的火星遗迹数据,不仅填补了人类对昆仑文明星际探索史的认知空白,更为人类的深空探测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基于星图总纲的航行数据,国家航天局启动了“星际走廊”计划,开始在太阳系内建设星际航行补给站,为未来的星际探索奠定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为科考队举办表彰大会,将“全球深空探索贡献奖”授予冷锋和他的队员们。在大会上,冷锋发表演讲:“昆仑文明的遗迹遍布地球、月球、火星,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宇宙,寻找更多昆仑先民留下的痕迹,为人类的星际梦想而努力。”
表彰大会结束后,冷锋回到基地,刚走进指挥室,就看到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探测数据——“旅行者二号”探测器在柯伊伯带外侧,检测到与昆仑符文能量频率一致的信号,信号来源指向一片未知的星系区域。
李教授拿着《昆仑古卷》的最后一页解读稿,走到冷锋身边:“古卷最后一段记载,‘星舟归处,文明之源’,推测那个未知星系,就是昆仑先民的发源地。”
冷锋看着屏幕上的信号数据,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新的星际探索征程已经开启,这次的目的地是遥远的柯伊伯带外侧,他们将带着人类的期待,去寻找昆仑文明的起源,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为人类的星际文明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