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天墓无极(136)(第2页)

经过三小时的缓慢下降,机器人终于抵达空腔,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空腔内没有被冰层填充,而是充满了淡蓝色的海脉液,液体表面泛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空腔;空腔的岩壁上镶嵌着无数发光的晶体,与昆仑神宫的夜明珠相似;而空腔中央,一座巨大的冰晶建筑矗立在海脉液中,建筑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穹顶,穹顶上刻着与全球海脉分布图相同的螺旋符文。

“这是昆仑文明的‘极地海脉神殿’!”李教授激动地说,“古卷中提到的‘极地之核’应该就在这座建筑内,它是全球海脉系统的核心,控制着所有海脉节点的能量流动!”

张岚通过机器人的传感器分析海脉液的成分:“这里的海脉液含有高浓度的‘海洋微量元素’,能量稳定性是黑礁岛海脉液的五倍,而且能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低温下保持液态,是维持极地海脉系统运行的关键。”

冷锋看着屏幕上的冰晶建筑,做出决定:“我们需要开辟一条通往空腔的通道,进入神殿内部,找到‘极地之核’,完成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李锐,你带领工程小队,使用大型破冰设备,在冰盖上开凿一条垂直通道;张岚,你和考古队员研究冰晶建筑的结构,寻找进入神殿的入口;赵雷,你负责警戒,防止暴风雪和冰裂带来的危险。”

工程小队立刻行动,大型破冰设备的钻头在冰盖上高速旋转,冰层碎屑不断被输送到地面,形成一座小山。经过两天的连续工作,一条直径约三米的垂直通道终于开凿完成,直通空腔。队员们乘坐特制的升降平台,沿着通道缓缓下降,进入空腔内部。

空腔内的温度约为零下十摄氏度,比冰盖表面温和许多。海脉液的表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岩壁上的发光晶体,宛如梦幻的星空。冰晶建筑的入口位于建筑的正面,是一道巨大的冰晶门,门上刻着复杂的螺旋符文,符文中央有一个与昆仑镜匹配的凹槽,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凹槽,显然是用于注入海脉液的。

“需要同时使用昆仑镜和海脉液,才能打开冰晶门。”张岚推测,她让队员从空腔内取出少量海脉液,装入特制的容器中。冷锋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张岚则将海脉液注入旁边的小凹槽。当海脉液完全注入的瞬间,冰晶门上的符文突然亮起,发出蓝色的光芒,冰晶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内部的神殿大厅。

神殿大厅内,一座巨大的冰晶柱矗立在中央,冰晶柱内包裹着一颗直径约两米的蓝色水晶——正是“极地之核”。水晶表面的能量轨迹与全球海脉分布图的符文完全吻合,不断有淡蓝色的能量流从水晶中溢出,融入周围的海脉液中。

“极地之核的能量正在缓慢流失!”李教授看着冰晶柱上的裂痕,“可能是因为长期没有能量补充,水晶的结构正在逐渐不稳定,如果不及时校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流动会出现紊乱,引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张岚立刻用检测设备连接极地之核,屏幕上显示出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数据,大部分节点的能量值都低于正常水平,只有少数几个节点还保持着稳定。“需要用昆仑镜和神脉液、海脉液的混合液,为极地之核补充能量,同时校准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分配。”

队员们立刻行动,将神脉液和海脉液按照最佳比例混合,装入特制的能量传输装置中,连接到极地之核的能量接口。冷锋将昆仑镜放在冰晶柱顶部的凹槽内,当混合液开始注入的瞬间,昆仑镜发出耀眼的蓝光,与极地之核的能量流相互呼应。

屏幕上的能量数据开始快速变化,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值逐渐上升,最终稳定在正常水平。极地之核表面的裂痕逐渐愈合,能量轨迹变得更加清晰,整个空腔内的海脉液开始缓慢流动,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能量输送到全球各个海脉节点。

“成功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完成!”陈曦兴奋地大喊,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这时,空腔突然剧烈摇晃,岩壁上的发光晶体开始脱落,海脉液的漩涡变得异常湍急。“不好!能量校准引发了冰盖下的地质活动,空腔可能会坍塌!”地质学家大喊,所有人立刻向升降平台跑去。

当队员们登上升降平台,开始上升时,空腔的岩壁已经开始大面积坍塌,海脉液顺着裂缝向外涌出,迅速冻结成冰。升降平台在摇晃中艰难上升,最终在空腔完全坍塌前冲出通道,回到冰盖表面。

队员们看着坍塌的通道入口,心中满是感慨。虽然极地海脉神殿被掩埋在冰层之下,但他们成功完成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确保了全球地质的稳定,实现了昆仑文明守护地球的使命。

返回“雪龙2号”科考船后,队员们收到了总部传来的好消息: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幅降低,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显着改善,多个濒危海洋生物的数量开始回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发来贺电,称这次南极科考行动是“人类保护地球生态的里程碑”。冷锋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看着南极的极光在夜空中舞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昆仑山脉到海外仙山,从黑礁岛到南极冰盖,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守护着昆仑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时,通讯兵走来,递过一份新的探测报告:“冷队,总部传来消息,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区域,发现了与昆仑文明相似的符文和能量波动,推测是昆仑先民留下的星际遗迹。”

冷锋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卫星图像和能量数据,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已经开始,这次的目的地是遥远的月球,他们将带着守护文明的信念,踏上星际征程,去探索昆仑文明更广阔的秘密,为人类的星际探索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影像在基地指挥室的全息投影上缓缓旋转,哥白尼环形山边缘的阴影区里,一组呈螺旋状排列的暗纹清晰可见——这组暗纹与南极极地海脉神殿的符文仅有细微差异,末端延伸出的三道射线,恰好指向地球昆仑山脉的方向。冷锋的指尖在投影幕布上划过暗纹,触感冰凉的幕布仿佛能传递来自38万公里外的神秘信号。

“根据嫦娥六号传回的光谱分析,这些暗纹是由一种未知的金属化合物构成,表面覆盖着约一米厚的月壤,形成年代至少有三万年。”航天专家王博士指着投影旁的数据面板,“更关键的是,暗纹区域持续释放着低频能量波,与昆仑神脉的能量频率完全同步,像是在向地球发送某种信号。”

李教授捧着《昆仑古卷》的电子扫描版,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古卷残页里有一段‘天路’记载——‘玉衡指月,星舟渡空’,结合暗纹的排列轨迹,推测昆仑先民可能掌握了星际航行技术,月球背面的遗迹或许是他们的‘星际中转站’。”

冷锋的目光落在投影幕布角落的一个光点上——那是暗纹环绕的一座小型环形山,直径约五百米,地质雷达显示山体内存在中空结构,能量波正是从中空区域发出。“我们需要组织一支星际科考队,前往月球背面一探究竟。”他转身看向众人,“赵雷,你负责选拔具备航天训练基础的队员,进行失重环境适应和月球行走训练;李锐,协调国家航天局,准备载人登月舱和月球车;张岚、李教授,继续解读符文和古卷,寻找遗迹入口的线索;陈曦,优化月球表面的通讯方案,确保科考队与地球的信号畅通。”

三个月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搭载着“昆仑号”载人登月舱,在轰鸣声中刺破苍穹,向着月球飞去。舱内,冷锋、赵雷、张岚、李教授和两名航天工程师组成的科考队,正进行着最后的设备检查——他们身着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头盔内置的全息显示系统能实时投射月球表面的地形数据和能量波图谱。

经过三天的飞行,“昆仑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着陆。当登月舱的舱门缓缓打开,月球表面的灰色荒漠映入眼帘,哥白尼环形山的巨大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能量波信号来源确认,就在前方五百米的小型环形山内。”陈曦通过通讯系统汇报,她留在登月舱内,负责远程操控月球车和数据分析。

科考队乘坐月球车向环形山驶去,月壤在车轮下扬起细密的尘埃,没有大气层的遮挡,阳光直射在航天服上,温度迅速攀升到120摄氏度,幸好航天服的温控系统及时启动,将温度稳定在舒适范围。抵达环形山边缘后,队员们下车步行,沿着缓坡向山底走去。

环形山底部的月壤中,螺旋状暗纹清晰地铺展开来,像是在地面绘制的巨大星图。张岚用便携式光谱仪扫描暗纹,仪器屏幕上显示出与南极符文相似的金属化合物成分,能量波的强度也随着靠近环形山中心而逐渐增强。“中心区域的月壤下有金属结构,应该是遗迹的入口。”她指着地面上一处微微凸起的区域,“需要用月球车的机械臂清除月壤,露出入口。”

月球车的机械臂缓慢运转,将覆盖在入口处的月壤一点点清除,一座直径约十米的圆形金属门逐渐显露出来。金属门上刻着与暗纹一致的螺旋符文,中央有一个与昆仑镜完全匹配的凹槽,凹槽周围分布着六个小型孔洞,孔洞内隐约能看到淡蓝色的能量流动——与极地海脉液的能量特征完全相同。

“古卷记载‘月核为引,地脉为匙’,这里的孔洞应该是注入能量液的接口。”李教授推测,他从科考装备中取出特制的容器,里面装着神脉液与海脉液的混合液,“这种混合液能模拟昆仑神脉的能量频率,或许能激活金属门的开启机制。”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混合液注入六个孔洞,当最后一个孔洞注满时,金属门上的符文突然亮起,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与昆仑镜的光晕相互呼应。冷锋立刻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金属门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一条通往山体内部的通道。

通道内漆黑一片,队员们打开头盔上的照明灯,光束照亮了周围的金属墙壁——墙壁上布满了细小的能量管线,管线内流淌着淡蓝色的液体,与混合液的颜色一致。通道尽头是一个宽敞的圆形大厅,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座圆柱形的金属装置,装置顶部有一个透明的穹顶,穹顶内悬浮着一颗直径约一米的银色球体,球体表面不断闪烁着与地球同步的能量波信号。

“这是‘星际通讯装置’!”王博士激动地说,他用便携式检测设备连接金属装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一组复杂的数据流,“装置通过银色球体接收和发送能量波信号,与地球昆仑神脉系统保持同步,像是在进行某种‘能量校准’。”

张岚仔细观察金属装置上的符文,发现这些符文记录着装置的运行原理——银色球体是“星核”,由月球内部的稀有金属制成,能将昆仑神脉的能量转化为星际信号,发送到遥远的宇宙空间;而装置的另一侧,还有一个未激活的接口,标注着“星舟对接”的符号。

“古卷中的‘星舟’可能就是昆仑先民的星际飞船,这个接口是飞船的能量对接端口。”李教授推测,他指着接口旁的符文,“符文记载,星舟能通过这个接口获取神脉能量,实现星际航行。”

就在队员们深入研究装置时,大厅突然剧烈震动,金属墙壁上的能量管线开始破裂,淡蓝色的液体不断泄漏,银色球体的光芒也开始变得暗淡。“装置的能量供应出现异常,可能是因为长期未维护,管线老化导致泄漏!”王博士大喊,他快速调整检测设备的参数,“需要立刻修复管线,补充能量液,否则装置会彻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