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496章 德军在苏联进展神速(第3页)
所以,当德军如潮水般涌来时,部分人在绝望中将德国视为摆脱苏联控制的希望。而德国在入侵过程中,更是居心叵测地利用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大肆宣扬日耳曼民族与当地民族的 “亲近性”,蛊惑了不少民众,让他们误以为可以借助德国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的梦想。
再加上德军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展现出强大到令人恐惧的军事力量,给波罗的海三国一些人造成了德国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错觉,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他们投身德军阵营的步伐。
事实上,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的过程,充满了争议与无奈。1939 年 9 月,苏联以波兰 “鹰号” 潜艇事件为借口,向爱沙尼亚施加巨大压力,迫使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9 月 28 日,《苏爱互助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正式订立,苏联由此获得了在爱沙尼亚的驻军权。
此后,苏联又将目标对准拉脱维亚。1939 年 10 月 5 日,双方签订互助条约,内容与《苏爱互助条约》如出一辙,苏联顺利得以在拉脱维亚驻军。
同月,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什斯抵达莫斯科,以苏爱、苏拉条约为蓝本签订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其国内驻军不少于 3.5 万人。10 月 10 日,双方又签订了《关于维尔诺市和维尔诺省移交给立陶宛及关于苏联和立陶宛互助的条约》,苏联驻军可达 2 万人。
1940 年 5 月,德军在西线顺利西进,斯大林为保障自身安全,决心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5 月 25 日,苏方以 “立陶宛政府机关庇护下红军战士莫名失踪” 为由,向立陶宛发出挑衅。对于国人来说这个招式熟悉吧!这不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翻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