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拿奥卡河导弹忽悠我?(第2页)
为此,苏联启动秘密研发计划,要求研制一款固体燃料、高机动性、高精度的新型战术导弹,“奥卡河” 导弹应运而生。
1980 年,“奥卡河” 导弹正式服役,凭借单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它将发射准备时间压缩至数分钟,战场生存能力大幅提升。其 400 公里的射程与 30 米级的圆概率误差,相较 “飞毛腿” 堪称降维打击。
在驻欧苏军序列中,“奥卡河” 导弹逐步替代 “飞毛腿”,成为战术打击的核心力量。部署于东欧的发射车如同蛰伏的钢铁巨蟒,北约军事基地、指挥中枢皆被纳入威慑范围,迫使西方不断调整军事部署与防御策略。除苏联军队外,保加利亚、原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军队也装备了该导弹。
奥卡河导弹作为苏联军工智慧的结晶,在性能上堪称近程战术导弹的巅峰之作。它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这使其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从行军状态转入发射准备仅需8分钟,极大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
导弹全长7.2米,弹径0.97米,发射重量3.8吨,却能携带重达482公斤的战斗部,可根据不同作战需求换装高爆弹头、集束子母弹、钻地弹等多种类型。
在制导系统方面,奥卡河导弹配备惯性制导、地形匹配修正与光学景象匹配制导,使其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达到30米级,若采用景象匹配制导,误差更是能缩小至2米以内,这种精度在当时的战术导弹中极为罕见。
此外,其最大射程可达4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高达9马赫,让敌方防空系统极难拦截,无论是打击敌方指挥中心、装甲集群,还是机场等关键目标,都能发挥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这样一款性能卓越的导弹,却因政治博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该条约名义上限制500-5500公里射程的陆基巡航与弹道导弹,但美国却以“威胁欧洲安全”为由,将本不属于中程导弹范畴的奥卡河导弹强行纳入销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