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798章 搞定新钞票(十二)
而货架上码着的麻袋几乎顶到房梁,揭开粗布封口能看见饱满的米粒,盐罐里雪白的精盐泛着冷光,叠得整整齐齐的棉布在风里微微晃动,这些都在无声证明着八路军手里充足的物资储备。
部队换发津贴的那天,河北根据地的战士们捏着崭新的北方币有些发愣,票面上印着的齿轮与嘉禾图案还带着油墨香。采购员小李去村里收鸡蛋时,王大娘捏着票子翻来覆去地看:“这纸票子能顶用?前阵子伪钞满天飞,可别是糊弄人的。”
小李只能笑着掏出大洋兑付,转身把收来的鸡蛋送去供销社,柜台后的记账员却只认北方币,他不得不先去兑换窗口把大洋换成新钞,才把鸡蛋过了秤。
山东滨海区的渔民们提着沉甸甸的鱼干来到供销社,黝黑的手掌在裤腿上蹭了又蹭。“俺们要换小米,这新票子揣在兜里不踏实。”
售货员耐心地按着黑板上的价格折算,30 斤鱼干换了 20 斤小米和 1 斤盐,装粮的麻袋勒得人肩膀发红。
可没过几天,张老汉就揣着攒下的鱼干又来了,这次他没要实物:“家里娃娃要扯块新布做棉袄,俺还是换北方币吧。” 原来供销社的棉布比集市上的洋布便宜两成,且只收新钞,他不得不让儿子把换来的小米背到供销社,换成能买布的北方币。
晋察冀根据地的药农们更有意思,起初抱着晒干的黄芩、柴胡来售卖,坚持要大洋结算。供销社的账房先生不慌不忙地打开仓库,指着堆成小山的盐袋说:“按价折算成盐也行,就是您得自己雇人运。” 看着几麻袋盐能压垮半头驴,药农们终于松了口,拿着换来的北方币嘀咕:“反正买啥都得用这个,先揣着吧。”
兑换窗口前总排着长队,这边有人用祖传的银镯子换北方币,那边有小商贩抱着成捆的法币来兑换。
银行的账房先生算盘打得噼啪响,按照北方联合银行当天定下的比价,1 块大洋兑 5 元北方币,100 元法币兑 3 元北方币,兑换记录本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往上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