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搞定新钞票(十二)(第2页)
 
北方币在各根据地流通渐稳的第二周,总部一纸通令传遍各部队:从本月起执行新的津贴标准。消息像春风吹过军营,连岗哨上的战士都忍不住互相使眼色 —— 这可是抗战以来头一回像样的津贴改革。
 
补贴的发放是按级别来算,再加上军龄,两者合起来就是基础补贴。像飞行员、炮兵、装甲兵这些特殊兵种,除了基础补贴,还能领到额外的特殊补贴;
 
还有研究员、科学家这类特殊职务,同样享受专门的特殊补贴。具体到金额,战士每月是 25 元,班排级 30 元,连营级 40 元,团旅级 45 元,师军级 50 元,集团军以上则是 60 元。
 
拿到补贴后,离家比较远的战士们,心里头首先盘算的就是赶紧寄回家里去,想着能帮家里减轻点负担,让爹娘不用那么操劳。
而那些离家近的战士,心里想的多半是买点大米、割点肉,趁着有空回家一趟,给家里人改善改善伙食,也跟家人好好聚聚。这补贴虽不算多,但每一分都牵着战士们对家的牵挂,藏着他们最朴素的心思。
 
红军和八路军时代,实行的是供给制,津贴只是供给制的补充,并且是按级别发放的,但数额都非常少。
 
红军时期,由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又长期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中,津贴的发放经常难以保障,其核心原则是 “官兵一致、按需分配”。
 
当时的津贴按职务等级分为 3-5 级,最高级与最低级的差距通常不超过 5 倍。比如 1932 年中央苏区,士兵每月 1-2 元(银元),排长、连长 2-3 元,营级以上干部 3-5 元,军团长和军团长以上级别,每月也仅 5 元。这笔微薄的津贴主要用于购买肥皂、毛巾、烟叶等个人日用品,根本无法作为维持家庭生计的经济来源。
 
而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全军还会一度停发津贴,官兵仅能获得基本口粮,甚至在有些时期,津贴会以实物(如布匹、盐巴)替代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