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33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十)
很快,德军得知这种武器名为“喀秋莎”火箭炮。它采用多轨发射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火箭弹,火力覆盖范围极广。虽然其精度相对传统火炮较低,但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足以对德军的集结地、补给站等重要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安装在卡车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完一轮齐射后能迅速转移阵地,让德军难以实施有效的反击。
面对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威胁,德军高层决定加快本国火箭炮的研发步伐,试图找到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武器。
实际上,德国在火箭技术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早。一战结束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国防军不能拥有重型火炮,于是开始秘密研究火箭技术,期望以此来替代火炮。
当时德国国内关于火箭的研究五花八门,从火箭推进的赛车到飞机,各种新奇设计层出不穷,这为德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德国陆军对火箭弹寄予厚望,按照他们的设想,火箭弹能够在瞬间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弹药,射程远且制造相对简易。
然而,在研发过程中,德国科学家们在解决火箭弹精度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他们试图通过让火箭弹自旋来提升弹道稳定性,为此设计出了复杂无比的方案。例如研发的“rf.11”火箭弹,重达15公斤,直径110毫米,但其飞行轨迹却极其不稳定,落点与目标相距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随着希特勒上台并撕毁《凡尔赛条约》,德国国防军重新拥有了火炮,陆军对火箭弹的研究热情也逐渐消退。但德国空军仍在继续探索,最终研制出了35式烟雾发射器。
不过,这种武器本质上只是一种火箭增程迫击炮,在性能上甚至比不上德军原有的100毫米迫击炮,所以没有能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