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33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十)(第2页)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德国才再次重视起火箭炮的研发。他们开始量产41式喷烟者火箭炮,并推出了装备210毫米火箭弹的升级版42式喷烟者。

然而,41式喷烟者属于拖拽式火箭炮,机动性远不及采用卡车底盘的喀秋莎。在实战中,往往是喷烟者刚完成一轮齐射,还来不及转移阵地,就被喀秋莎的反击火力摧毁,导致大量装备损失。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德国工程师试图设计一种既便宜又具有强大火力的火箭炮。于是,41式发射架应运而生,它结构简单,由钢制边条制成铁框,可根据需要安装不同直径的火箭弹。

使用时,德军士兵需在战场上挖出计算好角度的坑,将发射架放置其中装填火箭弹。虽然这种方式部署起来费时费力,但在阵地足够宽大的情况下,德军能够部署数百个发射架,实现上千枚火箭弹的齐射。不过,这种方式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德军火箭炮在机动性和综合性能上与喀秋莎的差距。

此外,党卫军也尝试对火箭炮进行改进,他们将发射架焊接在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上,或者改装法国产的索玛303半履带装甲车,安装上48管火箭炮发射80毫米火箭弹。但这些尝试同样没有取得显着成效,德国的火箭炮在整体性能和实战表现上,始终无法与喀秋莎火箭炮相媲美。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发火箭炮,却始终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应对喀秋莎的武器,只能在东线战场上不断承受着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压力。

林毅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透过窗户落在远处的天际线上,心里头那笔账算得愈发清晰。

他太清楚了,眼下在八路军那边,没有什么比让潜在的威胁互相牵制更稳妥的法子。苏联那庞大的体量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谁知道哪天会不会掉下来?德国人要是能在东线跟苏联人咬得更凶些,对八路军这边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