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35章 励志要成为世界级别军火商的林毅(一)
苏联有1.9亿人口,美国超过1.3亿,再加上英国及其殖民地的4.5亿人口,仅这三个核心盟国的人口总和就接近8亿,是德国本土人口的十倍之多。
更关键的是,德国的人口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经过一战的消耗和长期的资源倾斜,适龄男性劳动力本就紧张,战争爆发后既要维持庞大的军队规模,又要保证后方工业生产,很快就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到1943年,德国已经开始征召50岁以上的男性和16岁的少年入伍,甚至将大量女性送入工厂填补劳动力缺口,即便如此,前线部队的兵员补充仍捉襟见肘,而苏联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就损失了近百万兵力,却能在短时间内重新组建起新的军团,这种人口韧性上的差距,让德国在持久战中注定难以支撑。
军工生产方面,德国看似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线,实则存在着致命的结构性问题。
纳粹政府在战前对军工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各大军工厂各自为战,武器型号杂乱无章,仅步枪就有毛瑟98k、g43等多种型号,零件无法通用,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和维修成本。
反观美国,凭借标准化生产模式,1944年单月就能生产4万辆吉普车和坦克,而德国全年的坦克产量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始终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1943年盟军开始对德国的军工设施进行大规模轰炸后,鲁尔区的钢铁产量骤降60%,莱茵河沿岸的机械厂半数以上被摧毁,原本就脆弱的生产链雪上加霜。
而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厂在战时迅速转型,仅福特公司就承担了盟军四分之一的坦克和飞机生产任务,这种工业化的碾压式优势,让德国的技术优势很快被数量优势所淹没。
资源储备的匮乏更是德国无法逾越的鸿沟。德国本土除了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外,几乎没有像样的石油、铁矿和橡胶产地,战争所需的石油80%依赖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铁矿主要来自瑞典,橡胶则完全依赖从东南亚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