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励志要成为世界级别军火商的林毅(一)(第2页)
当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后,美国对德国实施了全面石油禁运,同时盟军开始重点打击罗马尼亚的油田和瑞典的铁矿运输线,到1944年,德国的石油储备仅能维持三个月的作战需求,坦克和飞机常常因为缺油而停在原地,甚至出现士兵徒步推进的荒诞场景。
反观苏联,拥有巴库油田和库尔斯克铁矿,美国则有得克萨斯的石油和五大湖的钢铁,英国通过海运不断从殖民地获取资源,这种资源上的代差,让德国即便在战术上取得胜利,也难以转化为战略优势。
事实上,德国在1941年进攻苏联时,就已经暴露了这些硬伤的致命性。原本计划三个月结束的“巴巴罗萨计划”,因为冬季的到来和苏联的顽强抵抗而陷入僵局,此时德国的兵力和资源已近枯竭,却还要面对两线作战的困境。
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的军工生产达到顶峰,却依然赶不上盟军的生产速度,前线的兵员补充更是难以为继,此时的德国就像一个被不断放血的巨人,即便挥舞着锋利的武器,也终将因体力不支而倒下。
从本质上来说,二战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德国在人口、军工和资源这三个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领域,都与盟国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差距。
这种差距并非靠战术指挥或武器技术就能弥补,随着战争的持续,这些硬伤会不断被放大,最终导致其必然失败的结局,德国做好自己打打手角色就可以了。
就像1914年的欧洲,如果没有德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的实力向英法霸权发起冲击,整个20世纪的世界格局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英国的皇家海军本可继续安然掌控全球海权,无需将国库大量投入与德国的无畏舰竞赛;法国在洛林铁矿的资源优势也能稳步转化为工业实力,不必在马恩河的战壕里耗尽一代人的生命力。当
德国陆军突破比利时防线直逼巴黎,当潜艇战威胁到英国的海上生命线,这两个老牌帝国被迫将殖民掠夺积累的财富倾泻到战场,伦敦金融城的黄金储备在四年战争中缩水近半,法国北方工业区的高炉多数沦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