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林毅的报复(八)(第2页)
歼 - 7 的仿制之路也是持续了整整十年。1961 年获得米格 - 21 图纸时,正值中苏关系恶化,关键技术参数被刻意隐去。
成都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们用算盘计算气动参数,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手工绘制出上万张零件图纸。1966 年首飞成功后,战机在跨音速飞行时出现强烈振动,科研人员在机身上贴满毛线,通过高速摄影观察气流走向,最终在机翼前缘加装涡流发生器才解决问题。
而同期的歼 - 12 “空中李向阳” 项目,为追求轻量化采用下单翼布局,却因航程过短(仅 500 公里)和载弹量不足(仅 2 枚导弹),1978 年完成试飞后仍被终止发展,成为国内航空史上 “因指标极端化而失败” 的典型案例。
歼 - 8 的自主研制堪称 “十年磨一剑”。1965 年设计方案确定时,因缺乏大型风洞,气动布局验证只能依赖 1:5 模型的低速试验。
1969 年首飞成功后,战机在超音速试飞中暴露出方向舵卡滞问题,连续三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失事。
1975 年定型时,原定的火控雷达因研发滞后,不得不沿用歼 - 7 的测距器,导致初期型号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而 1970 年启动的歼 - 13 项目,试图采用边条翼布局提升机动性,却因国产涡扇 - 6 发动机研发失败(涡轮前温度始终达不到设计值),在 1981 年耗尽 5000 万研制经费后黯然下马,留下 23 万张设计图纸和未完成的原型机。
歼 - 10 的诞生伴随着更严峻的技术封锁。1986 年项目立项时,美国拒绝出售电传飞控系统技术,国内科研人员只能从研制歼 - 82ACt 验证机起步,在 1990 年首次实现数字式电传操纵,却在试飞中发生纵向振荡,试飞员雷强连续 17 次调整控制率参数才稳住战机。
1998 年首飞前,因俄罗斯迟迟不交付 AL-31fn 发动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姨夫。项目差点陷入停滞,最终靠国产涡喷 - 14 发动机应急才完成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