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林毅的报复(九)(第2页)
1985 年首飞成功后,直 - 8 因涡轴 - 6 发动机故障率居高不下,直到 2002 年换装加拿大普惠 pt6B 发动机才解决动力问题。
而 1987 年启动的直 - 9 国产化项目,虽然顺利仿制法国 “海豚” 直升机,但初期国产化率不足 30%,关键部件如主减速器依赖进口,直到 1992 年实现 70% 国产化率后,才真正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1990 年代的直 - 10 武装直升机项目,面临着更严峻的国际封锁。原本与南非合作开发的涡轴 - 16 发动机因西方施压中断,国内不得不改用国产涡轴 - 9 发动机,功率下降近 30%。
设计团队被迫减重 300 公斤,甚至拆除部分装甲,才保证基本作战性能。2003 年首飞时,直 - 10 因航电系统兼容性问题,导弹发射精度仅达设计指标的 60%,科研人员在直升机上加装临时配重,经过 1200 次试飞才完成参数调校。
同期竞争失败的直 - 11w 武装型,因基于轻型直升机改装,载弹量不足 0.5 吨,最终仅生产 3 架原型机便退出历史舞台。
直 - 15 的国际合作之路同样充满波折。2005 年国内与空客直升机联合研制时,因双方在知识产权分配上存在分歧,关键技术转让多次受阻。中方团队不得不自主攻克轴承寿命难题,通过 10 万小时台架试验,将主减速器寿命从 3000 小时提升至 6000 小时,才在 2009 年实现首飞。
而 2010 年启动的直 - 20 通用直升机,作为对标美国 “黑鹰” 的型号,在旋翼防冰系统上卡壳三年 —— 科研人员在哈尔滨零下 35 度的环境中,用干冰模拟极端气候,经过 200 多次试验,才研发出电加热防冰技术,确保直升机在 - 40c环境下正常起降。
那些未能翱翔的型号同样刻着奋斗的印记:1970 年代的直 - 5 改舰载机,因折叠旋翼设计失败而下马;
1990 年代的直 - 12 轻型直升机,因市场需求变化在原型机阶段终止;2000 年代的直 - 19e 出口型,因发动机功率不足未能打开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