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85章 国内又要硬塞武器(五)
若是面对千米外的碉堡、山坡阵地,或是敌方架设的重机枪,56 式轻机枪的火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威慑,反而会因射程不足,让操作机枪的士兵暴露在敌方火力覆盖范围内。
他不由得想起苏军对 rpd 轻机枪的淘汰历程:这款 1948 年列装的武器,仅服役十余年,便在 1961 年后随着 Akm 步枪的普及与 rpk 班用机枪的列装逐步退出舞台。
究其根本,便是 rpd 使用的中间威力弹,已无法满足苏军对班组火力压制范围的新需求 ——rpk 虽同样使用 7.62x39 毫米弹药,却通过优化枪管设计与供弹系统使得重量更轻,更侧重于近距离伴随冲锋;
而苏军真正的远距离压制任务,早已交给了使用全威力弹的通用机枪。这一装备更替的逻辑,与他对八路军战场需求的判断不谋而合。
八路军当前面临的战场环境,远比苏军列装 rpd 时更为复杂。日军虽装备老旧,却仍大量配备九二式重机枪、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等使用全威力弹的武器,这些重机枪有效射程普遍在 1000 米以上,部分甚至能达到 1500 米,在阵地战中常常能形成 “火力压制优势”。
此前八路军曾用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与日军对射,即便该枪笨重、射速较慢,但其 7.7 毫米全威力弹的远距离杀伤力,仍让前线士兵直呼 “比手里的轻机枪管用”。
若是此时大批量采购 56 式轻机枪,看似补充了班组火力,实则是让八路军在与日军的重火力对抗中,继续处于 “射程吃亏、威力不足” 的被动局面。
想到这里,林毅轻轻叹了口气。他明白罗天行的难处,也清楚 56 式轻机枪在通用性与价格上的优势,但作为八路军装备采购的 “把关人”,他必须优先考虑战场实际需求 —— 比起 “凑数” 的装备,能真正让士兵在战场上占据火力优势、减少伤亡的武器,才是最该优先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