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国内又要硬塞武器(五)(第2页)
其实56 式轻机枪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仿制的第一款制式轻机枪,它的诞生与当时国内国防工业建设和军队装备标准化的需求紧密相连。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密切发展,中国获得了苏联 rpd 轻机枪的全套技术资料。
在此基础上,军工部门结合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对原设计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最终于 1956 年完成定型,正式命名为 “1956 年式 7.62 毫米轻机枪”,简称 56 式轻机枪,随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成为当时国内陆军步兵班、排级单位的核心火力支援武器。
从技术渊源来看,56 式轻机枪直接继承了 rpd 轻机枪的核心设计理念,但在细节上融入了符合国内士兵使用习惯和战场环境的调整。
它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配合独特的鱼鳃式闭锁结构,这种闭锁方式通过两个对称的闭锁片在枪机框的带动下实现开合,虽然结构相较于后来的转栓闭锁更为复杂,但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能有效保证枪械射击时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该枪口径与 56 式半自动步枪、56 式冲锋枪保持一致,均为 7.62 毫米,使用 7.62x39 毫米 m43 中间威力枪弹,这种通用化设计极大简化了部队的弹药补给体系,让步兵班内不同武器之间的弹药可以相互支援,显着提升了实战中的后勤保障效率。
在外形和操作设计上,56 式轻机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枪长约 1037 毫米,枪管长 521 毫米,空枪重量达到 7.5 公斤,相较于同时期的步枪更为沉重,但作为班用支援武器,这个重量仍在士兵可携带的范围内。
它采用不可散式 100 发弹链供弹,弹链通常装在专用的帆布弹链盒中,挂在机枪手的腰间或肩上,这种供弹方式能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理论射速可达 650-750 发 / 分钟,有效射程为 1000 米,在中远距离上能对敌方步兵集群、火力点形成有效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