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95章 战局探讨(三)
他顿了顿,又接着说道:“但要是到了连排级作战,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咱们要守住一片开阔地,敌方可能会在800米外部署重机枪,或者在1000米外架迫击炮,这时候41式的射程就不够用了,你打不到人家,人家却能打到你,这时候就得靠通用机枪或者重机枪来反制。”
参谋长皱着眉点头,接过话茬:“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之前咱们在太行山打游击战,遇到日军阻击的时候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能打1000多米,咱们的火力射程不够,只能靠敢死队绕后去炸,要是当时有通用机枪,就能在同样的距离跟他们对射,也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伤亡。”
“就是这个道理。”林毅继续解释道:“机枪的核心作用是‘火力压制’,但压制也分层次。班组层面,压制的是敌方的步枪手、掷弹筒手,41式600米的射程、100发弹链,完全能压得住;
到了连排层面,要压制的是敌方的重机枪、迫击炮、甚至是轻型装甲车,这时候就需要通用机枪或者重机枪——它们1000米的射程能直接打掉敌方的重火力点,还能跟敌方的重机枪正面抗衡。”
老将端着茶缸,眼神落在地图上的华北战场,语气沉稳:“这么说,咱们的火力体系得分层配——步兵班配41式轻机枪,负责近距离压制;
连排以上配通用机枪,负责中远距离反制;营级以上再配高射机枪,负责超远距离压制和封锁。这样一层扣一层,才能形成完整的火力网。”
“对,就是这个思路。”林毅语气肯定,“41式轻机枪的优势是‘跟得上步兵’——战士们扛着它能跑能冲,不会像重机枪那样受地形限制;
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就是‘打不远、打不狠’,没法应对连排级的重火力目标。而通用机枪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它既能跟着连排机动,又能在关键时刻架起来当重机枪用,只是成本太高,没法每个班都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