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武器展示(三)
反观苏联,1941 年莫斯科保卫战后确立 “牺牲部分精度换量产” 的策略,大规模简化火炮设计:将炮管由锻造改为铸造,取消复杂的炮口制退器,用木质炮轮替代橡胶轮(虽降低机动性,却可快速生产)。
甚至将部分部件公差放宽至 0.5 毫米。这种 “粗制” 策略成效显着 ——1942 年苏联生产各型火炮 12.7 万门,德国仅 6.8 万门;1944 年苏联火炮年产量突破 18 万门,是德国的 2.5 倍。
即便苏军火炮存在精度误差较大(152 毫米加农炮射程误差达 150 米)、使用寿命较短(平均故障间隔 1200 发)等问题,但 “以量补质” 的逻辑足以形成对德军的火力压制。 更关键的是,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的实战优势与德国火箭炮研发的停滞,进一步放大了双方的火力差距。
喀秋莎火箭炮(b-13 型)虽精度有限(122 毫米火箭弹落点偏差 200 米)、发射时火光明显易暴露,却凭借 10 秒倾泻 16 枚火箭弹的射速、8.5 公里的射程,以及轮式底盘的快速转移能力,成为苏军 “火力突袭” 的核心武器。
1942 年斯大林格勒反攻中,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营(18 门)在 3 分钟内发射 288 枚火箭弹,将德军第 6 集团军的补给站炸成火海,德军士兵在报告中称 “密集爆炸声让大地颤抖,根本无法判断炮弹来源”。
而德国虽早于 1930 年代启动火箭炮研究,却因战略误判与技术瓶颈进展缓慢:早期研发的 nbw41 型 150 毫米火箭炮,射程仅 6 公里,射速为喀秋莎的三分之一,且采用固定发射架,转移速度慢,极易被苏军反炮兵火力摧毁。
1943 年推出的 nbw42 型 210 毫米火箭炮,虽射程提升至 8 公里,但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发射 10 枚平均出现 3 次哑火),始终未能规模化列装。
与火箭炮研发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将大量资源投向 v1、v2 导弹这类 “战略武器”,放弃了对战场实用火箭炮的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