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武器展示(三)(第2页)
1942 年后,德国出于 “威慑盟军、扭转战局” 的目的,优先推进 v 系列导弹研发:v1 导弹作为巡航导弹,虽射程达 240 公里,却精度极差(命中率不足 10%),且飞行速度慢,易被盟军战斗机拦截。
v2 导弹作为弹道导弹,射程 320 公里,却存在燃料泄漏、导航误差大(平均偏差 5 公里)等问题,且制造成本极高(单枚造价相当于 20 门 150 毫米榴弹炮)。
从 1944 年 6 月到战争结束,德国共发射约 1.5 万枚 v1 导弹、3000 枚 v2 导弹,虽造成盟军平民伤亡,却未能打击苏军炮兵阵地、装甲集群等关键军事目标,更无法弥补地面战场的火箭炮火力空缺。
反观苏联,始终聚焦喀秋莎火箭炮的改进与量产,1943 年推出的 b-31 型 300 毫米火箭炮,射程提升至 13 公里,单枚火箭弹杀伤半径达 50 米,进一步强化了 “大炮兵” 的火力优势。
实战中,苏德火炮与火箭炮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战役走向。1943 年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以 2000 门火炮与 50 个喀秋莎火箭炮营为核心,实施 “徐进弹幕” 战术,形成移动的 “火力墙”,即便单门火炮精度有限,密集覆盖仍摧毁德军 70% 的工事。
德军虽投入 800 门高精度火炮,却因数量不足与缺乏火箭炮支援,无法突破苏军火力网,最终损失 10 万兵力。
1945 年柏林战役中,苏军集结 4.5 万门火炮与 100 个喀秋莎火箭炮营,对柏林外围防线实施持续 3 小时的炮击,倾泻 123 万枚炮弹与火箭弹,德军防线瞬间崩溃,而德军仅存的 6000 门火炮与少量老旧火箭炮,根本无力组织有效反击。
而魏德曼的眼睛还停留在 130 毫米火箭炮冰冷的发射管上,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刚才 38 枚火箭弹齐射时的轰鸣。
听到参谋长提及 “采购事宜”,他眼底的震惊瞬间被难以掩饰的惊喜取代,连呼吸都不自觉加快了几分 ,对德国而言,这款火箭炮的价值,远不止 “压制苏联喀秋莎” 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