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51章 发展规划(三)

另外,我们的农事事务所培育了一种早熟高粱,生长期比普通高粱短二十天,能避开汛期和蝗灾高发期,很适合在受灾地区种植,这个就是419 号高粱,还有高产的金皇后玉米。”


 “至于畜牧业,” 百川话锋一转,目光看向张万和,我觉得张万和部长以前提议不错,那就是搞‘牧民合作社’,把散户的牛羊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防疫。


 我以前在绥远见过,散户自己养牛羊,冬天缺饲料,牛羊饿死不少;要是搞合作社,建集中的饲料仓库,冬天统一分发,再配专门的兽医,存活率至少能提高三成。


 另外,还能跟咱们的肉制品加工厂合作,合作社出栏的牛羊直接送到厂里加工,既能保证牧民的收入,也能稳定咱们的肉食供应。”


 其实历史上阎锡山主政山西及后来管辖绥远(1928 年绥远建省后,阎锡山曾兼任省主席)期间,始终以 “造产救国”“建设西北” 为核心目标,立足两地资源禀赋与地理特征,系统性推进农业稳固、水利兴修、工业奠基与经济整合,试图在动荡的时局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体系,推动两地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化转型,其一系列举措虽受时代局限存在不足,却也深刻改变了两地的经济面貌。


 在农业发展层面,阎锡山深知农业是区域经济的根基,针对山西多山地丘陵、耕地零散且降水不均,绥远多草原荒地、亟待开发的差异,制定了差异化策略。


 山西境内,他将农业改良纳入 “六政三事”(六政含水利、蚕桑、种树等,三事为禁烟、天足、剪发)核心内容,从品种改良、耕作技术革新与生产组织优化三方面发力。


 为应对山西频繁的干旱问题,政府引入高粱、谷子的耐旱高产品种,在晋北干旱地区推广,同时在晋中平原试种从国外引进的改良小麦,通过农业试验场进行品种培育与试种,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