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发展规划(三)(第2页)
针对山西农民长期种植单一粮食作物的习惯,阎锡山政权鼓励种植棉花、芝麻、烟草等经济作物,在晋南运城、临汾等地开辟棉田,设立棉花收购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既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后续发展轻工业储备原料。
此外,为解决耕作技术落后、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的问题,政府设立农事讲习所,在各县培养农业技术员,深入乡村指导农民使用新式农具(如改良犁、播种机),推广深耕、轮作等科学耕作方法。
同时倡导 “合作垦殖”,组织农户成立互助组,共同开垦山地、改良盐碱地,仅 1917 至 1927 年间,山西新增改良耕地达百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约 5%,基本实现省内粮食自给。
绥远地区的农业发展则以 “放垦实边” 为核心,依托广袤的荒地资源吸引移民开垦。阎锡山政权制定了宽松的垦荒政策:凡从山西、河北等地迁绥的农民,可免费获得一定面积的荒地,开垦前三年免征赋税,政府还提供种子、农具贷款。
这一政策吸引了数十万移民涌入绥远,仅 1928 至 1933 年间,绥远新增垦殖土地就达 30 万顷,其中丰镇县耕地从 1931 年的
顷增至 1935 年的
余顷,集宁县从
顷增至
余顷,凉城、兴和等县也有显着增长。
为保障垦荒成效,政府在绥远设立垦务总局,统筹土地丈量、分配与纠纷调解,同时在各垦区设立农事指导站,推广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如耐寒的莜麦、耐旱的糜子),指导移民修建简易灌溉设施。
随着耕地面积扩大与耕作技术改进,绥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与民众需求,每年还能向山西、河北等地输送粮食数十万担,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
水利工程的兴修是支撑两地农业发展与经济稳定的关键,阎锡山政权将水利建设视为 “百年大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山西境内河流众多但分布不均,晋南有汾河、涑水河,晋北多季节性河流,针对这一特点,政府确立 “开渠为主、凿井修池为辅” 的水利方针,1917 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水利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