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51章 发展规划(三)(第3页)


 在晋南,重点整治汾河沿岸渠道,疏浚旧有灌溉渠系,如临汾的通利渠、运城的姚暹渠,通过清淤、拓宽、加固堤坝,提升灌溉能力。


 在晋中,阳曲、太原等 39 县新开或疏通干支水渠 156 条,其中榆次永济渠在士绅提议下,由政府拨款重修,历时两年竣工,新增灌溉面积 2.2 万余亩,惠及周边数十个村庄。


 清源县(今属太原)白石河渠因年久失修无法通水,财政厅专门拨付 1.3 万元贷款作为工费,组织村民修缮渠道与水闸,解决了当地千余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同时,针对晋北干旱少河的情况,政府鼓励各地凿井、修蓄水池,1918 至 1925 年间,全省共凿井 3300 余眼,修筑蓄水池 8 处,仅晋北朔县、大同两地就凿井 500 余眼,通过井水灌溉,使原本只能种植耐旱作物的旱地转变为可种植小麦、玉米的水浇地,累计新增灌溉面积 72.9 万亩,有效缓解了山西的干旱压力。


 绥远的水利建设则以黄河河套地区为核心,聚焦 “引黄灌溉” 与 “排水防涝”。1928 年,阎锡山撤销原有的包西水利总局,将河套水利事务划归绥远省建设厅直接管理,次年又成立包西各渠水利管理局,统筹规划各干渠的修缮与新建。


 当时河套地区虽有旧渠,但多因年久失修、缺乏排水系统,导致农田积水盐碱化,水利管理局成立后,首要任务便是开挖退水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