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66章 发展规划(十八)
二爷见状,亲自起身走到桌边,拿起热水壶给林毅的茶杯里续满水,蒸汽袅袅升起,模糊了他脸上的纹路,随后他重新坐回对面,语气也变得郑重起来:“林毅,你是知道的,咱们现在军队规模越来越大,每天车辆、机器转起来,油料的消耗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些年也全靠你这边供应。
所以我们想着,想发展我们自己的石油工业,不知道你对这事儿有什么建议?”
二爷说完后,便定定地看着林毅,等着他的答复,可林毅却皱着眉没吭声,好半天也不开口。
二爷怕他没听清,又接着补充道:“你也清楚,现在国内已经发现的油田,也就甘肃的玉门油田和我们在延州找到的那处,可这两处的产量都不是很高,而且玉门油田还在蒋瑞元的控制中,光延州的石油远远不够咱们用啊。”
林毅脑海里关于玉门油田与延长油田的详细脉络正一点点清晰起来,那些藏在历史里的产量数据、技术瓶颈,此刻都成了他衡量现实的标尺。
他太清楚玉门油田的分量了。这座 1939 年就打出第一口高产油井的油田,在当时的中国堪称 “石油命脉”—— 抗战时期,玉门油田总产量超过25 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 90% 以上,提炼出的汽油、柴油支撑了西北战区不少军车与发电机的运转。
放在那个工业基础近乎空白的年代,这样的产量绝非 “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存在。可问题的核心就像二爷说的,如今玉门油田牢牢攥在国民党手里,不仅有重兵把守油区,连输油管道、炼油厂都被严密控制。
更棘手的是,从玉门往根据地运输油料,要穿越上千公里的封锁线,光是沿途的关卡盘查、物资损耗,就足以让任何运输计划的成本翻上好几倍,眼下根本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
而延长油田,林毅想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这座 1907 年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口工业油井 “延一井” 的老油田,看似近在眼前,实则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