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66章 发展规划(十八)(第2页)

 它的麻烦首先藏在产量数据里:从清末到抗战时期,延长油田的年产量始终徘徊在 500吨上下,整个抗战时期总开采量也不过才3155吨,连玉门油田鼎盛时期一个月的产量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开采难度 —— 延长油田属于典型的 “低压、低渗、低产” 油气田,油层埋藏深度普遍在 800 米到 1500 米,远深于玉门油田平均 500 米的油层深度。以当时根据地仅有的几台老式顿钻钻机,不仅钻速慢(一天最多只能钻进 10 米),还极易因地层压力不稳引发井喷。

 1940 年就曾发生过一次严重井喷,一口新井刚钻至 1200 米就突发气涌,不仅冲毁了钻井架,还导致周边几亩土地被原油污染,后续清理花了整整三个月。

 更让人为难的是延长油田 “油气伴生” 的特性。数据显示,这里产出的原油中,天然气含量高达 15% 到 20%,远超玉门油田 5% 的平均水平。

 在没有专业油气分离设备的情况下,开采出的原油里混着大量天然气,一方面会导致燃烧效率降低(同等重量的混气原油,发热量比纯原油低 20%),另一方面还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1942 年,延长油矿就因储存的混气原油泄漏,遇明火引发爆炸,烧毁了三座储油罐,损失了近 500 吨原油。而且,延长油田的原油黏度极高,在气温低于 10c时就会开始凝固,冬季运输必须靠炭火持续加热油罐,可根据地每年的煤炭缺口本身就有十几万吨,哪有多余的燃料用来保障原油运输?

 这些冰冷的数据与过往的开采案例,像一张密网缠在林毅心头。玉门有产能却触不可及,延长能触及却难以为继,眼下想要靠这两座油田解决军队日均数百吨的油料消耗,显然不现实。他知道,真正的出路或许不止于此,但至少现在,这两座油田还无法扛起 “自主石油工业” 的大旗。

 林毅的眉头拧得更紧,指尖无意识地在桌沿轻轻敲击,思绪早已跳出玉门与延长的局限,飘向了后世地图上那些探明的大油田。可每想到一处,现实的壁垒便像一堵厚墙挡在眼前,让他忍不住在心里暗叹 “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