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71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二)

在物资投入上,德国专门为该计划建立了秘密工厂,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凹版印刷机、防伪水印纸张生产设备,仅用于生产伪钞的专用纸张就累计制造了约 1500 吨,油墨采购和调配费用超过 500 万德国马克。

 从产出数据来看,“伯恩哈德行动” 制造的伪钞数量极为庞大,截至 1945 年德国投降,共伪造出不同面额的英镑伪钞约 1.3 亿张,总面额高达 3 亿英镑(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 12 亿美元),这些伪钞中面额 10 英镑、20 英镑的占比超过 80%,因为这两个面额既便于流通又不易引起单次大额查验。

 此外,德国还尝试伪造美元,虽因美元防伪技术更复杂(如专用纸张的棉麻成分、精细的雕刻图案),最终仅产出约 1000 万美元面额的伪钞,且未大规模投放。

 这些英镑伪钞通过德国间谍、中立国商人、战俘交换等渠道流入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仅 1943-1944 年,英国境内查获的 “伯恩哈德伪钞” 就超过 500 万英镑,导致英国不得不于 1940 年、1946 年两次更换英镑纸币设计并回收旧钞,以遏制伪钞流通。

 日本的伪钞制造计划则主要针对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流通的法币、英镑,同时也对美元进行了伪造尝试,其行动虽未形成统一代号,但组织规模和投入同样可观。

 日本的伪钞制造始于 1938 年,由日本陆军参谋部情报部门(俗称 “陆军中野学校”)主导,后期日本海军情报部门也参与其中,核心目的是通过向中国战场及东南亚占领区投放伪钞,掠夺战略物资、破坏中国经济稳定。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从国内招募了东京印刷局的退休技师、民间雕刻工坊的工匠,组建了约 200 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同时在伪满洲国(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建立了 3 座秘密印刷工厂,仅伪满洲国的 “满洲中央银行附属工厂” 就配备了 20 台大型印刷机,专门用于伪造中国法币和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