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二)(第2页)
在物资方面,日本通过走私从美国获取棉麻原料以仿制美元、英镑的专用纸张,仅 1941-1943 年就走私棉麻约 800 吨,调配专用油墨超过 50 吨。
从伪钞产出量来看,日本伪造的中国法币数量最多,累计超过 150 亿法币(按 1941 年汇率约合 5 亿美元),而伪造的英镑和美元数量相对较少,其中英镑伪钞约 2000 万面额,美元伪钞约 500 万美元面额。
这些伪钞主要通过日军占领区的特务机关、傀儡政权银行、黑市商人等渠道流通,仅 1940 年一年,中国华北地区查获的日本伪钞就达 8 亿法币,导致法币在华北地区的信用大幅下降,物价上涨幅度较战前扩大了 3 倍以上。
在东南亚,日本伪造的英镑伪钞通过新加坡、曼谷等地的黑市流入英属殖民地,1942-1943 年英国在东南亚查获的日本伪钞约 800 万英镑,迫使英国对东南亚地区的英镑流通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登记制度。
其实二爷和林毅不知道的是,这 20 亿假日元,哦,不应该说是假日元,应该说是由林毅找人印制的日元流入日本后,时任日本大藏大臣的贺屋兴宣与日本银行第 15 任行长结城丰太郎,早已敏锐察觉到国内物价出现了微妙的上涨趋势。
只是两人并没有将这种物价波动放在心上,毕竟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时物资掠夺的 “红利期”,大量外来资源的涌入让他们对短期物价波动抱有足够的 “容忍度”。
自从日本占领东印度群岛后,日军通过强制征用、武力掠夺等方式,将当地盛产的石油、橡胶、锡矿、铁矿石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回本土 。
仅 1941年上半年,从东印度群岛运回的石油就超过 800 万吨,足够支撑日本联合舰队数月的作战需求.橡胶、锡矿等物资更是直接填补了日本本土工业原料的缺口,让军工生产得以维持高位。
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战场节节推进,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抢掠的黄金、白银、粮食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物资通过海运陆续抵达日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的物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