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72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三)

因为以往物价波动多集中在季节性物资上,可这次不一样,从粮食到工业原料,从民生用品到军工配套,几乎全品类都在涨,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暗中推着价格往上走。

 “上个月我让人查过东京的货币流通量,” 结城丰太郎放下报表,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8%。按说咱们从东印度群岛运回来的物资,足够平抑市场需求了,怎么还会涨得这么厉害?”

 贺屋兴宣端起桌上的茶盏,却没心思喝,只是望着窗外远处的皇宫方向出神。他心里清楚,这两年日本的货币发行量本就像脱缰的野马。

 为了支撑太平洋战场的军费,大藏省去年一年就增发了 45 亿日元的军用手票,加上陆军、海军各自在占领区发行的 “临时通货”,市面上的钱早就多了。可即便如此,东印度群岛的 “战利品” 也该能对冲一部分压力才对。

 去年年底,南方军从爪哇、苏门答腊运回来的橡胶、锡矿、铁矿堆满了横滨港,陆军还从菲律宾的马尼拉银行里,抢回了整整三船的黄金和白银;

 海军就更厉害了,今年光是从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库房里,就运走了价值两亿日元的物资。这些东西要么直接投入军工生产,要么通过专卖制度流向市场,按理说该让物价稳一稳才是。

 “会不会是前线寄回的资金太多了?” 结城丰太郎忽然开口,打破了办公室里的沉默,“我听日本银行的分行报告说,最近几个月,从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寄回国内的汇款翻了一倍还多。

 我们的勇士们在前线‘缴获’的财富,还有军饷补贴,大多通过邮局汇回家里,家属拿到钱就去市场上采购,难免会推高物价。”

 贺屋兴宣闻言,缓缓点了点头。这个说法确实站得住脚 —— 他上个月去广岛视察时,亲眼看到不少军属拿着汇款单,在黑市上抢购布料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