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哀歌癫叁捯肆

第252章 大会进行时(第2页)

 老先生,仁义之说固然美好,然乱世之中,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若无律法约束,仁义道德恐怕也只能是空谈罢了。

 试问,若无律法,何来秩序?若无秩序,百姓何以安居乐业?仁义又该从何谈起?”

 听闻此言,儒家老者面色微微一变,嘴唇开合,却一时语塞,难以反驳。

 就在这时,台下的孔慎从人群中缓缓站起。

 台下众人见此,原本嘈杂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下去,目光纷纷聚焦于他。

 与秦臻几年前的记忆相比,孔慎的变化着实不小。

 岁月在他脸上悄然留下痕迹,神色间成熟了些许,往昔光洁的下巴,如今也蓄起了胡须,透着几分历经世事的沧桑。

 他身着儒服,手持玉笏,待站定之后,他环视四周,然后缓缓开口道:“以礼义教化民众,此乃正道也。

 秦国弃仁义而重刑罚,以暴制暴,如此做法,恐失民心。

 严刑峻法之下,百姓虽惧,却难生敬服之心,长久以往,社稷根基不稳。”

 他微微皱眉,言辞间对秦国现行律法的批判毫不掩饰。

 “当今天下,乱象丛生,唯有重拾周礼,以仁治国,用仁德滋养百姓,使百姓归心,方能使天下太平,重现大同之世。”说到此处,孔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抬手将玉笏微微举起,似在向众人昭示这治国之理。

 他的言论,引得儒家众人纷纷点头赞同,人群中响起阵阵低声附和。

 有人小声议论:“孔先生所言极是,正是此理。”

 然而,秦臻听了这话,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望着孔慎,只见他的模样虽然较几年前稍有变化,但其眼中对道义的执着,言辞间对教化的激情,与七年前相比,竟未曾有丝毫削减。

 七年前,秦臻尚在邯郸之地,彼时的孔慎在与人交谈时,便将仁义道德、教化之道奉为圭臬,言辞间满是热忱,仿佛这世间唯有此道可解万民之困、可兴邦国之运。

 少顷,秦臻的目光坦然地直视孔慎:“早在几年前,我便曾与先生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