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哀歌癫叁捯肆

第252章 大会进行时(第3页)

 如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仁义之说听起来固然美好,可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却难以迅速见效。

 百姓在战火中四处逃亡,居无定所,常常食不果腹。

 当下,他们心底最为渴盼的,是生活能重归安宁,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有足以饱腹的食物。

 秦国之法,赏耕战,严惩奸佞,使得民众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国家日益强盛。

 只有国家强大,方能结束这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听到这番言论,孔慎微微皱眉,轻捋胡须。

 稍作思忖后,他反驳道:“刑罚只能使人畏惧,却不能使人向善。

 秦国以法为纲,短期内虽能强军富国,但律法过于严苛,难免会让民众心生不满与畏惧,长此以往,必定会损伤民心。民心若不能凝聚,又何谈建立万世之基?

 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以道德来感化民众,使他们从心底认可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唯有如此,方能实现长治久安,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秦臻闻听此言,神色依旧从容不迫,而后快速开口回应:“孔先生所阐述之观点,实乃关乎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其间利害得失,容不得半点马虎,不得不详加探讨。

 秦国律法虽严,却绝非不顾民生疾苦,肆意妄为。

 法之制定,旨在规范行为,维持秩序,确保农有其田、工有其业、商有其道。

 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并无贵贱之分。上至权贵,下至黎庶,皆受其约束。唯有如此,方能保证公平公正,何来伤民之心?

 且说道德教化,秦国亦非忽视。

 大秦在推行法治的同时,亦鼓励民众向善,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准则。

 法治为表,德治为里,表里相辅相成。

 当民众在律法的保障下,生活日益富足,得以安居乐业,内心安稳之时,自然便会更加容易接受道德的滋养与熏陶。

 此二者协同并举,相互促进,此乃秦国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