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唐朝官员徐法言(第2页)
随着隋朝建立,南朝陈灭亡,天下重归统一。朝代更迭并未让徐法言退出官场,他凭借才干与丰富为官经验得到隋朝统治者赏识,继续任职,先后任隋益州总管参军事、蜀王扬府司水参军。益州总管参军事主要协助益州总管处理当地军事与政务,益州地处西南,是隋朝西南军事重镇与经济中心。徐法言到任后,先全面考察益州军事防御情况,发现周边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且部分地区存在匪患威胁社会稳定。针对此,他向益州总管提出建议:一方面加强与少数民族沟通交流,尊重其风俗习惯,通过设立互市促进经济往来缓解矛盾;另一方面加强地方军队建设,整顿军纪提高战斗力,同时组织乡勇建立地方防御体系共同抵御匪患。在他协助下,益州总管积极推行这些措施,一段时间后,益州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民族关系改善,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处理政务时,他深入民间了解疾苦,针对赋税过重、土地兼并等问题提出改革建议,主张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合理调整税收政策,限制豪强地主过度兼并土地保障农民权益,这些建议被采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生活压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之后,徐法言调任蜀王扬府司水参军,负责蜀王府水利事务及蜀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蜀地虽有“天府之国”美誉,但水利设施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他到任后立即详细调查蜀地水利现状,发现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灌溉能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部分河流因河道淤塞,雨季常发生洪涝灾害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这些问题,徐法言制定详细水利工程修复与建设计划,先组织人力疏通加固年久失修的灌溉渠道提高效率;再亲自带领工匠百姓对淤塞河道清淤,并修建堤坝排水设施增强防洪能力。工程建设中,他始终坚守施工现场,监督质量、协调资源确保顺利推进,还注重推广先进水利技术,教导百姓合理利用水资源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任职期间,他主持的水利工程成效显着,蜀地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农业产量提高,百姓生活改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降低,保障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其工作得到蜀王杨及隋朝朝廷高度认可,成为当时隋朝官场中颇具声望的官员。入隋之后,徐法言快速适应新政治环境,积极投身隋朝建设发展,在益州和蜀地的任职经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与政务处理能力,也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为隋朝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唐朝建立后,徐法言作为前朝官员再次迎来仕途转折。唐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广泛吸纳人才,他凭借跨朝为官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才干,被任命为陕东道行台百工监,主要负责陕东道行台辖区内手工业生产管理、工匠调配及相关工程建设等事务,对唐朝初期经济恢复发展意义重大。陕东道是唐朝初期重要行政区,涵盖今陕西、河南、山西等部分地区,是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当时唐朝刚建立,历经战乱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手工业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民生需求。徐法言深知重任在肩,上任后立即全面调研陕东道手工业生产情况,发现因长期战乱,当地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作坊倒闭、工匠流失、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