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唐代处士徐澄(第2页)
徐澄并没有因为拥有这个爵位而骄傲自满、张扬跋扈。相反,他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时刻以“勋官之家”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乡里之间,他以谦和有礼、品行端正的形象示人,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尊重。
辞官归隐后的徐澄,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庭事务与地方公益中。在家庭层面,他悉心照料年迈的父亲徐翁归,每当父亲从幽州任上返乡,他都亲自打理父亲的饮食起居,倾听父亲讲述边疆的战事与政务,既是儿子也是父亲的“知心人”。与此同时,他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教育后代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对于儿子徐恪的培养,更是煞费苦心。尽管徐澄自己未能踏入仕途,但他并未因此而对儿子的要求有丝毫懈怠。相反,他将家族世代相传的“勤勉、务实、正直”理念深深融入到对徐恪的教育之中。
每天,徐澄都会亲自指导徐恪读书识字,不仅传授给他经史子集等知识,还会结合家族先辈们的生平事迹,耐心地教导他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农忙时节,徐澄更是会亲自带着徐恪下田劳作,让儿子亲身感受农耕的艰辛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这种“耕读结合”的独特教育方式,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徐恪的成长之路,为他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乡里生活中,徐澄以低调谦和的态度与邻里相处,时常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乡邻。当时,他所在的村落因地处偏远,农田灌溉依赖一条年久失修的水渠,每到旱季便会因缺水导致作物减产。徐澄得知后,主动牵头组织村民修缮水渠——他不仅拿出自家的积蓄购置工具与材料,还亲自参与施工,带领村民清理渠道淤泥、加固堤坝。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水渠恢复了灌溉功能,解决了全村的农田用水问题。此外,他还在村里开设了“义学”,免费教授贫困家庭的子弟读书识字。义学的教材由他亲自抄写,教学内容以基础儒学经典与实用的算术知识为主,他每天抽出两个时辰授课,从不间断。这些善举让他在乡里间赢得了广泛的尊重,村民们都称他为“徐处士”,有事都愿意向他请教。
除了家庭与公益事务,徐澄还将部分时间用于个人学识的钻研与家族史料的整理。他喜好收集历代典籍,尤其注重对徐氏家族先辈事迹的记录——祖父徐法言跨三朝任职的经历、父亲徐翁归在隋末唐初的仕途变迁,以及更早的先祖徐褚、徐众等在魏晋时期的事迹,他都通过走访族中长辈、查阅官府档案等方式进行核实与整理,最终形成了一部简略的《徐氏家史》。这部家史虽未流传于世,却成为徐氏家族内部传承的重要文献,让家族的优良家风得以代代延续。此外,徐澄还擅长书法,尤其精通楷书,他抄写的经卷不仅字迹工整秀丽,还蕴含着沉稳内敛的气质,当时乡里的许多寺庙与百姓家中都收藏有他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