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第2页)

果不其然,王溥说了一通后,躬身道:“攻蜀之战论首功,臣以为当是前锋主将李奕。既有奇谋又有勇武,从头至尾时机都抓的很好。若不然攻蜀之战怕是还要拖延几月才能有成效。”

柴荣微微点头,唤道:“李卿何在”

“臣在!”李奕连忙出列行礼。

皇帝微笑注视着他,神情十分满意,赞赏道:“李卿真乃朕的爱将也。”

短短一句话却也表达了柴荣的心思。

从高平护驾斩大将,到忻口之战退辽军,再到如今一举收复秦、凤。

皇帝即位不到两年时间,几场重要的大战都有李奕的身影,而且功劳还都不小。

如果柴荣是第一代的开国皇帝,那李奕就是妥妥的开国功臣。

朝廷中那些历经几代的老将,纵然资历威望都很高,曾经也都立下过很大的功劳,打的仗或许比李奕见过的都多。

但对于柴荣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不是帮他这个皇帝打的……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替前朝几代立的功劳。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肯定更信任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将领。

人天生就是有喜恶亲疏的,皇帝再英明他也是人。对于帮自己坐稳皇位出过大力的李奕,柴荣确实是越看越顺眼。

李奕忙道:“没有陛下的提拔信重,就没有臣今天的富贵。臣唯有一颗赤胆忠心回报陛下,愿做陛下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马前卒!”

柴荣看着李奕,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缓缓开口道:“李卿,此次攻蜀之战,你居功至伟。出征前朕允诺你的厚赏自然也不会失言。”

对于李奕的具体封赏,皇帝早已和近侍重臣们议定,眼下也只是在朝会上正式宣布,补个流程而已。

当即便有近侍捧起诏书宣读起来。一通华丽辞藻的赞美过后,便就是实质的封赏内容:

“殿前亲军司马军都虞候、贝州防御使李奕,擢升为殿前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兼本州刺史,并转银青光禄大夫,加授上护军,检校兵部尚书。赏袭衣、金带、银器、缯帛、鞍勒马……”

李奕没想到皇帝倒是挺大方,直接把自己的头衔全给配齐了……本职、使职、兼任、散阶、勋位和检校官,武将的荣誉全家桶一个不少。

他不免在心底寻思起来:自己的军权属于差遣,本身没有具体的品阶。至于遥领的节度使则是加衔使职,其实也没有固定的官职品级。

兼任的本州刺史倒是实职官阶……不过昭武军位于蜀国境内,治所是在利州,也称为利州节度使。

这年头武将太多,一个萝卜一个坑,藩镇使职的位置不够用。很多加衔的节度、防御、团练等使都封到了国境之外。

所以晋升迁转的顺序就成了从境外到境内,再从小藩镇到大藩镇,最后或许遥领变实任,就这么一套流程。

但这对李奕来说暂时不重要。若单以官品来论,就算是上州刺史,也才从三品而已。

当然还可以用散官和检校官来定品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