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西北折家(第2页)

李奕微微点头道:“西边蜀国和党项诸部有王老节帅坐镇防备,如今北边又暂时无力南侵,朝廷倒是可以全力应对江南的战事。”

“话虽如此,但对北边的防备亦不能松懈……”王朴轻飘飘的回了一句。

李奕自然表示赞同,等他坐下之后,向训又说起了另一件事。

“今年中,驻镇邠州的折节帅上表朝廷,言其年老体弱已不堪重任,请辞静难军节度的差事,想要来东京养老,陛下特许了他的请求。”

“不过今日从洛阳发来奏报,说是折节帅途径陕州时染病,抵达洛阳后病情加重,到了不能下床行走的程度,或许已经时日无多。”

“而与奏报一齐送来的,还有折节帅的请罪上表,言其不能来东京觐见陛下,心甚抱憾……”

听着向训的话,李奕顿时神色微动——这位静难军节度使折从阮的大名他可是如雷贯耳。

戏曲杨家将中佘太君的原型便就是折从阮的长子折德扆之女。

折家乃是出身于党项的世族,据说昌盛于云中之地,之后举家迁徙到府州,成为当地的土著强宗。

自唐末以来便镇守西北,抵御党项、吐蕃,威名赫赫。

折从阮更是其中翘楚,早年被李存勖起用为河东牙将,之后担任府州团练副使。等李存勖登基建立后唐,又升其为府州刺史。

后晋开运元年,折从阮兼任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契丹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侯。

等到后汉初年,刘知远在府州设立永安军,任命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兼府州、胜州等地观察处置使,并特赐功臣名号。

折从阮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朝,始终屹立不倒,深受皇恩。

不过李奕对折家的印象更多是来自于后世的史料记载……威镇西北二百余年的折家军,从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便一直镇守西北边境的门户。

在北宋重文抑武、防备武将的背景下,却准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可见折氏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北宋鞭长莫及,难以对西北党项各部产生有效节制,只能依靠折家在当地的声望代行管理。

李奕思索片刻,开口回道:“折公年近七旬,戎马一生,如今却病卧洛阳,实在令人唏嘘。”

谁知王朴却冷不丁的插话道:“当初折从阮改任为武胜军节度使,长子折德扆被任命为府州团练使,去年又被陛下升为永安军节度使,让其统领府、麟、胜等州事……折从阮倒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李奕闻言,目光微微一闪,隐隐听出了王朴话里的深意。

折家在府州经营多年,父子相继担任节度使之职,朝廷虽倚重其镇守西北,却也未必全然放心。

毕竟唐末五代以来,确实有不少先例,地方藩镇的节度使亡故,其子嗣谋求承袭父职,以成“许其世袭”的特权,有尾大不掉之势。

折从阮这次主动请辞军职,想要前来东京养老,或许也有向皇帝表忠心的意思。

只不过王朴这话说得太过直接,李奕也不好回应,只能沉默以对。

他瞥了一眼向训,却见对方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神色不变道:“折德扆去年在窟野河畔降服党项野利部族,陛下特意下诏嘉奖。如今折公病重,其子已能独当一面,倒也是虎父无犬子。”

说罢,向训放下茶盏,话锋一转道:“除此之外,折节帅在奏表中还向朝廷举荐一人,言其沉毅有谋,实为可用之才,希望朝廷能召其入禁军任职。”

李奕顿时眉梢微挑,脑中突然涌起几分印象来。历史上折从阮临终前确实向世宗柴荣上表举荐了一员将领。

至于他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有印象,只因折从阮举荐的那人名叫李处耘,后来深度参与了陈桥兵变的事件。

借助着这份拥立之功,李处耘在宋初颇受赵匡胤的重用,从一个小小的禁军都押衙,短短数年间便升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

而且他的女儿还是历史上宋太宗的第三任皇后,即明德皇后李氏。

不过相比于李处耘本人,其子或许更为后世所熟知,正是那位被称为“北宋抗辽第一名将”的李继隆,也是在雍熙北伐中唯一一个带着军队安全撤退的将领。

果不其然,向训轻叩案几道:“折节帅所举荐之人名唤李处耘,乃是其府州旧部,早年间便追随其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