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西北折家(第3页)
他将目光转向王朴,询问道:“王公素来知悉内外诸事,不知可曾对此人有了解?”
王朴思考片刻,微微颔首道:“这人我倒是有些印象……在广顺初年,折从阮的外甥曾来东京告发那李处耘有罪,太祖便将其贬为宜禄镇将。但没过多久,折从阮就上表为他求情昭雪,这才让他重新隶属折从阮军中。”
向训又道:“既然能被折公如此看重,就连病重都不忘举荐,可见此人定是有些本事的。不如将此事附于送往淮南前线的奏报,一并让陛下决断。”
“留守之责,正在于为君分忧。”
王朴却有不同意见,他直言不讳道:“陛下此刻专心于淮南前线的战况,若这等小事仍需陛下亲自思虑决断,又何须交托我等留守的重任?”
向训被呛了这么一句,倒也并不生气,对于王朴的脾性,他自然心知肚明。
而对方话里的意思也很明显,皇帝临走时赋予了几人一定的处置权,不是太过重要的事无须让皇帝操心,只管做出安排跟皇帝上报一声就行。
他顺势问道:“王公觉得应该如何处置?”
王朴道:“折从阮的上表肯定要送往淮南,但关于该怎么安排他举荐的人,我等也应给出意见让陛下参阅。或擢入禁军中效命,或调任边镇历练,行与不行再由陛下定夺。”
李奕在一旁静静听着,本来不准备多嘴。
毕竟向训和王朴才是正副留守,他名义上只是暂代殿前司的军务,顺带协助巡查京城内外防务和不法之事,以及给东京城的扩建工程帮忙。
这等人事安排还轮不到他插手。
然而这时王朴的视线却投向了李奕,突然开口道:“李都使对禁军的情况比我和向留守要熟知的多,又兼管着各地充任禁军人员的安排和训练。若是不把那李处耘调任边镇,而是直接擢入禁军当值,不知是否妥当?”
这突如其来的询问令李奕神色微动,他没想到问题最终抛到了自己身上。
不过……李处耘倒是个值得拉拢的人物。
他思忖片刻,斟酌道:“依下官看来,禁军中正缺这等熟悉西北军务的将领,王公的提议并无不妥。”
王朴又道:“那以李都使之见,该授其何等职司为宜?”
“殿前左右都押衙倒是有空缺……”顿了一下,李奕解释道:“左右都押衙与诸营指挥使相当,掌管值守宫室殿阁的差事。那李处耘乃是镇衙将佐,授予太高的军职难以服众,但若低了又显得不近人情……下官以为擢其为都押衙正合适。”
王朴闻言,捋须颔首:“李都使此议甚妥。既不违制,又可历练其才干。”
向训当即也表示赞同,事情自然就这么敲定。
王朴立马取过笔墨,在奏章上添了几行字迹。紧接着,他把奏章递给向训查看,继而又传阅到李奕手中。
至于远在虎牢关的韩通,一时半会儿肯定赶不回来,只能派人去通知他一声。
等确认无误之后,王朴唤来衙署官吏,吩咐道:“这份奏报今夜以六百里加急送往淮南行在。”
窗外更鼓声悠悠传来,暮色已悄然笼罩皇城。
王朴整了整衣冠,起身拱手道:“府衙尚有积压案牍待某处置,恕某先走一步。”
话音未落,他已大步流星向外走去。急促的脚步声在官房内回荡,衣袂翻飞间带起一阵微风,将案头烛火吹得摇曳不定。
待得脚步声渐远,李奕才收回目光,对向训笑道:“王公行事还真是雷厉风行。”
向训摇头苦笑,压低声音道:“王公勤于职守,实乃股肱之臣。只是这性子……不瞒贤弟,为兄时常觉得,他才是正留守,我倒像个副职。”
想来是王朴不在场,让向训心里轻松不少,加之他和李奕关系亲近,眼下没有外人在场,他倒是开起了玩笑。
“王公虽性烈,但处事公允。”李奕顺着话头道,“不过如向兄这般虚怀若谷,才是真正的宰辅气度。”
向训闻言大笑,指着李奕道:“贤弟这般奉承话,莫不是惦记着后日休沐,向为兄多讨几天方便?”
二人相视一笑,官房内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