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争渡之苟全性命吃荷叶茶的RoSOb

第269章 烽烟渐烬(第2页)

 旧敌低头,新友难觅。大楚兵锋所指,剩下的老对手,日子便如坐针毡了。

 朱明新应天府(约在淮安附近),那象征无上威严的宫阙深处,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压抑的平静。

 国主朱元璋,自被霸王于战场上重创后,一度卧榻垂死,气息奄奄。国运将倾之际,天意却送来了一线生机——一代神医李时珍被寻至榻前。

 几副夺天地造化的方剂灌下,竟生生将朱元璋从阎王殿的门槛上拽了回来。更关键的是,朱明终于与远在北方的北明政权(其子朱棣所建,定都北京,正陷于与北方草原铁骑的缠斗)取得了联系。

 得知父亲朱元璋重伤垂危,朱棣纵使远隔千山万水,隔着袁绍的河北、赵宋的黄河以南、田齐的山东,鞭长莫及,也心急如焚。

 他竟派出心腹大太监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冒险穿越海路,满载着北地苦寒之地生长的千年老参和珍贵药材,历经风涛,终于抵达了朱明摇摇欲坠的疆土。

 当北明的旗帜在应天港升起,当那凝聚着北地精华的千年人参送到李时珍手中时,奇迹发生了。昏迷日久的朱元璋,在药力催发下,竟于一片混沌黑暗中猛地睁开了眼睛!

 然而,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面对的现实却比身体的重伤更加令人窒息。他无法相信,在他昏迷的这段时间里,太子朱允熥竟然做出了如此荒唐的事情——将国之柱石岳飞囚禁长达三月之久!

 岳云得知这个消息后,悲愤交加,他无法容忍自己敬爱的父亲遭受这样的待遇。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领着那支威震天下的 50 万岳家军,离开了原本效命的大明朝廷,转而投向了楚国。

 而此时的江东地区,那片原本膏腴富庶的土地,早已不再是明朝的领土。大楚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宣告着这片土地的易主。

 朱元璋,这位有着吞天吐地之志、能在狂澜中力挽狂澜的雄主,此刻面对这已然倾塌的半壁江山,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他的愤怒如同雷霆一般,当即下令废黜朱允熥的太子之位,并将其幽禁起来,以惩罚他的所作所为。

 至于岳飞……当朱元璋的目光掠过武穆府的方向时,他的眼神变得异常复杂。这位铁血帝王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是对岳飞的愧疚,还是对失去这样一位忠臣良将的惋惜?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答案。

 “鹏举……”朱元璋的声音在空旷的寝殿里响起,带着大病初愈的沙哑,却也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赐参汤,要温的,寡人亲自调。”

 他屏退左右,只留下最心腹的老太监。汤盏在御案上氤氲着热气,朱元璋亲手将几片金贵的参片投入其中,又用银匙缓缓搅动,动作专注得像在进行一场仪式。

 汤药调好,他并未起身,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送去武穆府。告诉鹏举,安心将养,国事……暂不需他劳心。”

 这“安心将养”,实则是最高规格的软禁。岳飞依旧被变相囚居在那座森严的应天府武穆府中,远离了朱明一切军政机要。

 放他归楚?朱元璋嘴角牵起一丝冷峭的弧度。那是军神,是能挥斥百万雄师、左右天下大势的绝代统帅!放虎归山,徒增死敌?

 他朱元璋不是朱允熥那等短视愚钝之辈。养着,像养一柄尘封的绝世神兵,即便永不出鞘,也绝不容其落入他人之手。这份“气度”背后,是冰冷的算计与枭雄的狠绝。

 应天府,武穆府。

 比起应天府王宫的风雨飘摇,比起孙吴东海之上的生死搏杀,这里显得过于平静,平静得近乎死寂。

 重重高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隔绝了金戈铁马的气息。庭院深深,几丛翠竹被雨水洗刷得青翠欲滴,在风中发出沙沙的轻响,更添几分幽静。

 精舍之内,一灯如豆。

 岳飞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窗边的矮榻上,他的身影显得有些落寞。他没有穿戴甲胄,而是身着一身半旧的青色直裰,这件衣服虽然略显陈旧,但却无法掩盖他那挺拔如松的身姿。

 然而,与他那依旧矫健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眉宇间的变化。曾经,那份挥斥方遒的锐气在他的眉间闪耀,如今,却被一种沉凝如深潭的平静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