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烽烟渐烬
大楚东线、南线接连传来的凯歌,如同两道惊雷,震得整个天下都为之失声。疆土如墨汁般在舆图上迅猛晕染开去,可真正令各方势力心头沉甸甸的,却是那骤然得闲、拔剑四顾却一时寻不到对手的百万百战雄兵。
他们的锋芒,如同被淬炼过无数次的寒铁,正渴望着新的砧石。
当那支威名赫赫、旌旗上浸透血与火的岳家军,二十万铁蹄刚刚踏过大楚西疆尘土飞扬的边界线时,西线那片胶着了半年有余的棋局,便已提前鸣金收兵。
潞浔之地,湘江宛如一条蜿蜒的银蛇,呜咽着穿过起伏的丘陵。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纷争,而贾演统帅的三十万西部战区精锐,与曾国藩麾下的五十万湘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角力。
湖口和江陵,这几座宛如铁钉般楔入大地的军事重镇,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曾国藩的用兵之道,犹如山岳般厚重,他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以堂堂正正之师,稳步推进,以强大的兵力和气势压倒对手。
然而,作为守方的贾演却截然不同。他就像一条滑不溜手的溪涧银鱼,心思诡谲,用兵奇绝。他总能在看似密不透风的铁壁间找到缝隙,巧妙地避开敌人的锋芒,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弱点,扰敌疲敌,再施以雷霆般的伏击。
半年的时间里,双方你来我往,却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这场战争更像是两个执拗的老棋手在广袤的战场棋盘上对弈,每一步都充满了谨慎和试探。他们小心翼翼地落子、换子,不断地试探着对方的底线和耐心。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岳家军那杆浸透了血与火的大纛,终于在地平线上投下了肃杀的阴影。这杆大纛象征着岳家军的到来,他们的到来无疑给这场战争带来了新的变数和不确定性。
曾国藩闻讯,没有半分犹豫。这位以“打呆仗”着称的老帅,竟展现出惊人的决断与冷酷——他直接弃了潞浔这盘棋局上的所有“子”,大军如退潮般井然有序地向后收缩。
贾演反应不可谓不快,立刻挥师欲衔尾追击,撕开湘军的阵脚。然而湘军撤退的阵列严整得令人窒息,步步为营,层层设防,每一处险隘都留下足以迟滞追兵的钉子。
楚军的刀锋,终究未能痛快地饮血,最终不过是“礼送”这支庞大的军团退出了潞浔地界,默然坐实了大楚对此地的统治。
至此,原南楚疆域三线烽烟,尽数归于沉寂。
这沉寂,如同投入深潭的重石,激起的涟漪迅速向江北蔓延,震荡着原北楚疆域那更为错综复杂的北方战场。能在此乱世割据一方者,无不是千年人杰汇聚。
大楚挟三线大胜、百万雄师之威,其崛起之势,已非螳臂所能阻挡。大楚西线战事方歇的余音尚在风中飘荡,北方淮河之畔,便又传回一道令沣京朝堂振奋的消息。
盘踞在许昌的曹魏政权,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派遣一个使团前往大楚。这个使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要向大楚解释之前边境上的摩擦事件,并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以避免两国之间的进一步冲突。
当使团抵达大楚时,他们的言辞非常巧妙。他们将先前边境的摩擦完全推诿于“前线将领擅动”,声称这只是一场“误会”。同时,他们还主动提出“愿与大楚划江(淮河)而治”,以此来显示曹魏的诚意和善意。
然而,最让人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使团的团长竟然是曹仁。曹仁不仅是曹魏的重要将领,而且与如今大楚的柱国大将军秦真(曹真)有着特殊的关系。在众人的注视下,曹仁以私人身份,单独面见了秦真。
当曹仁和秦真相见时,场面显得有些凝重。曹仁端详着秦真身上那套威严的大楚甲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地拍了拍秦真的肩膀,用一种低沉而又充满感慨的声音说道:“真儿,出息了。”
这简单的四个字,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像一枚投入深水的石子,在秦真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四个字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和回忆,让秦真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他凝视着曹仁,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