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大明大朝会上
孙传庭微微躬身,声音平稳而清晰:“陛下,殿外诸公,其心未必真在社稷,他们如此急切,无非是看到了大夏新法,如同利刃悬于项上”。
他停顿了一下,选择着措辞,既要点明要害,又不能过于刺激皇帝敏感的自尊:“大夏律法森严,于士绅特权、田产商事,皆与旧制迥异”。
“他们这是感到了切身之痛,故而要做最后一搏,此非为大明,实为私利”。
崇祯的眉头紧紧锁在一起,他何尝不知?只是不愿,或者说不敢,直面这赤裸裸的现实——满朝文武,心向朱明者寥寥,多为自身富贵挣扎。
孙传庭见皇帝沉默,继续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分析道:“陛下,恕臣直言,如今大明能战之兵几何?可调之饷几许?即便陛下下旨‘联合’,诸公真能如臂指使,令那几路‘义军’北上与夏国死战么?”。
这话如同冰水,浇得崇祯一个激灵。他想起各地督抚的阳奉阴违,想起军队的欠饷哗变,想起那如同无底洞般的财政窟窿。
是啊,就算他点了头,下面的人会听吗?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那些各有算盘的“义军”,谁会真的去跟兵锋正盛的大夏拼命?
“况且”,孙传庭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含糊,“若让他们去争,去闹,无论成败,消耗的是他们的力量,彰显的是他们的野心”。
“陛下手握宫禁精锐,稳坐钓鱼台,反而能看得更清楚,当务之急,是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整饬禁军,使其真正成为陛下手中利剑,护佑宫城万全”。
“再则,皇庄乃陛下根本,若能经营得当,钱粮足备,则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陛下总有一方净土,一片忠心可用之兵”。
他没有明说“坐山观虎斗”,也没有直言“放弃外部,固守核心”,但每一个字都指向这个方向。
他将一个看似被动无奈的局面,勾勒出一种以退为进、固本培元的策略。
崇祯死死地盯着孙传庭,胸膛微微起伏,脸上挣扎、不甘、屈辱的神色交替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