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战歌

正如韩信所说,蒙恬的使命不是去改变百越村落的风俗的,移风易俗需要很长时间的治理。

 

叔孙通说商鞅立木建信,当然在变易风俗方面有效,但前提是要把南国的这些村落,纳入到帝国行政系统,让行政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这件事有难度,别说在百越地区,哪怕在关中地区,行政也没有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黔首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几个关心朝廷律法,有几个知道当今天子的名姓?

 

甚至几百年后,武陵郡的桃花源被外人误入,才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个秦末避祸人聚居的乡村,对后世朝廷更替一无所知。

 

这就是所谓皇权不下县。

 

这个时代,行政所能构建的网络是极为粗疏的,朝廷派出的官员只能到达县一级。一个县令一生都未必能了解自己辖区内所有的村落。自然经济体系下,除了交税,普通百姓和朝廷之间就没有什么来往。教化、法律不可能渗透到全部乡村。

 

相当多地区,基层的乡村仍然是靠着乡规民约自治管理。宗族族长、乡村的长老自动构成乡村管理系统。在这样的村子里,甚至一切行为都可以绕开秦法。无论是将偷情男女沉塘,还是杀害过路商旅瓜分他们的财产,只要无人告发追索,这些事情做了也就做了。

 

在没有强力皇权的这些村落,一样习俗甚至可以持续千年。任何一个谣言,重复几年之后都可能变成一项亘古不变的传统习惯——比如立人头桩求乞丰收这种事情。稍微有逻辑就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来源的巫术信仰。但是什么东西一旦成为信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讲道理。

 

这些蛮荒乡村的陋俗,蒙恬也罢、所有这些秦人军队也罢,当然是看不惯的。但是看不惯也罢、看得惯也罢,这支秦军的使命不是普及新风俗,而是消灭那个盘踞在番禺的叛乱政权。而不是撒芝麻盐一样混入帝国,去改变风俗。

 

因为蒙铠百人队遇袭,大军暂时停下,对周边五里之处进行清剿,就只是一个小规模、低烈度的清理行动,就只是对过于靠近大军的各种势力的一个警告——不要靠近大军、不要侵害大军、不要与大军为敌,否则碾死你和碾死草虫没什么区别。